依法治水进入新阶段,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新修订的《
水法》颁布实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水利规划。实行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在水权、水市场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水利行业,加强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质量监督工作有效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成效,人才培养和教育也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
│专栏1 “十五”水利建设主要成就 │
│--全国新增水库总库容448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370亿 │
│立方米,每年为工农业、生活供水5500多亿立方米 │
│--解决了67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每 │
│年解决2700多万人口的临时饮水困难 │
│--全国新增堤防长度8600多公里,长江中下游3576公里干 │
│流堤防修完修好;19项治淮骨干工程已有8项全部或基本完 │
│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比90年代平均水平减少了59% │
│--对1803座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
│--对306个大型灌区,99个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建设 │
│了1100多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全国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
│742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23万亩 │
│--农业抗旱平均每年挽回粮食损失500多亿公斤,减少经 │
│济作物损失400多亿元 │
│--实施引黄济津和从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珠江压 │
│咸补淡应急调度,引江济太和淮河闸坝防污调度,保证重点│
│地区供水安全 │
│--全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54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 │
│理24万多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地区新建淤地坝4000多座 │
│--三峡工程实现二期蓄水、发电、通航,小浪底、万家 │
│寨、飞来峡等工程投产运行,临淮岗、沙坡头、西霞院、尼│
│尔基、百色、紫坪铺、皂市等工程进展顺利,部分发挥作用│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四川武都、山西 │
│张峰、海南大隆、云南麻栗坝等水源工程和辽宁大伙房输水│
│等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得到实施 │
│--根据调整后的GDP和2000年不变价,万元GDP用水量从 │
│2000年的554立方米下降到357立方米,单位GDP用水量降低 │
│35.6%;农业节水灌溉年节水60亿立方米,形成120亿立方米│
│的节水能力 │
│--对17处湖泊湿地和河流进行调水和补水,累计水量达 │
│173亿立方米,实现黄河连续6年不断流,塔里木河、黑河生│
│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南四湖、扎龙等湖泊湿地生态状况得│
│到改善 │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水利系统装机达到 │
│5219万千瓦 │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5亿元,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 │
│资1600多亿元 │
│--建立了7000多个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有700多万处小 │
│型农村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改革 │
└──────────────────────────┘
(二)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和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由目前的2160立方米下降至不足2100立方米,用水总量增长,废污水排放量增加,使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供水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产与财富的不断增加,对抗御洪涝和地质灾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镇水源的安全保障,提高供水水源保证率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防洪、供水、排涝、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任务将更加繁重。江河、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改良,也都需要水资源提供支撑和保障。全社会对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和粮食安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治水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水利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观念亟待更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克服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强化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资体制、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水价机制等改革的步伐,创新和完善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科学、民主、依法行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使水利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治水新思路,坚持正确的水利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国家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有利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发展;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有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改善城乡人民的饮用水安全状况和生活质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推动水利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为水利发展增添了活力;全社会对水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水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的增强,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多年来不断强化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体制和科技创新,为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 存在的问题
我国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家仍面临着严峻的水问题。
水资源短缺加剧,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缺水问题突出,北方大部分地区存在资源型缺水问题,海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人均水资源量也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黄河、淮河、辽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1/3。按目前的正常供水需求,全国每年缺水约300亿-400亿立方米;部分城市供水水源单一,供水水源保证率不高,干旱年份缺水严重;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水质不合格或水量不足、取水不便等问题,每年因旱造成的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超过一千万人;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亿亩左右。“十五”期间年均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占同期全国GDP的1.62%,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另外,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近2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其中海河流域年径流减少了41%,黄河、淮河、辽河流域年径流分别减少了15%、15%和9%,部分流域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靠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用水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区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的现象。在缺水的同时,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还十分普遍,全国平均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4,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发达国家的5-10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与先进国家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平均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