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日子,闲暇时间增多,但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方式落后,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占贫困原因的40.9%,列第一位。农民体质还有待提高。与此同时 ,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十分强烈,“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共识。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发展深受农民欢迎的硬化篮球场地,通过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改变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村级小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积极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项目实施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项目和规模可灵活掌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投入,量力而行。
2、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场地建设要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尽可能与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3、地方为主,多方参与。项目实施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政府给予指导和适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参与农村体育发展。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有条件的行政村做起,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由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滚动发展。
5、农民自愿,民主决策。项目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群众意见,征得所在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同意,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到2010年在全国完成10万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使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