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一步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农林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性地构建实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培训中心等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努力培养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通过定单与定向培养、短期培训、网络教育和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向基层延伸和发展,送教育下乡和送科技下乡,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培训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培养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带头人。要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和“面对面”服务,把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传授给农村劳动者,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五、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持。举办农林教育的高等学校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紧密结合“三农”实际,加强学科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形式,遵循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规律,与地方政府、农村、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想,在注重原始性创新的同时,加强对已有科技成果的综合集成、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现实生产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农业新技术成果及有突破性的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成熟、生产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和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六、要进一步加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服务。举办农林教育的高等学校要从建设新农村的大目标出发,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或农民组织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心);深入推进教师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成果转化推广、信息咨询传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最突出、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支持教师从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成果转化和创新活动,帮助农民使用实用的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