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三)申报要求
本项目要求以课题为单元进行申报。每份申报书要包含所申报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完成其所有技术经济指标。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联合申报单位总数不得超过6个。
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配套经费承诺函)
3.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4.申报材料一式15份,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
5.报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请各申报单位于2007年4月16日16点前,将申报文件(包括申报文件电子版)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以签收时间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人:林友华 张新明
电 话:010-64195092 65085602
传 真:010-65085602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kjzxxmch@agri.gov.cn
第二部分 申请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及适度开发研究
研究目标:以合理挖掘旱作农业区降水生产潜力为主攻方向,探明旱作农田水分平衡规律及降水生产潜力开发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适度挖掘旱作农田生产潜力的技术途径。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典型种植模式的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和作物水分供需平衡规律,探明降水转化与循环特征,建立作物产量与水分亏缺的响应关系模型;研究主要作物降水生产潜力的障碍因子影响度和基本特征,制定区域降水生产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降水生产潜力的适宜开发度及开发途径。
技术经济指标:提出主要作物及不同品种水分亏缺产量响应系数,建立主要类型区水分平衡模型。制定旱作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套,完成我国旱作农田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数字分布图2套,提出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适宜开发度及开发途径。发表学术论文20~25篇(其中SCI论文5~8篇),出版专著1~2部,培养博士生6~8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280万元。
课题2:环境协调型旱作节水农作制度研究
研究目标:以协调旱作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关系为主攻方向,探明旱作农业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建立环境协调型旱作节水农业结构和适水型种植制度。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类型区不同种植结构和模式下水、土等资源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响应参数,确定主要种植制度下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与降水资源相适应的作物布局结构和多样性的复合种植模式,建立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匹配的种植制度,并做出技术经济评价。
技术经济指标:建立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1套,开发出旱作节水农作制度诊断与决策系统1套,研制出主要旱作农业区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3~5套,提出环境协调型的种植模式8~10套。发表学术论文20~25篇(其中SCI论文5~8篇),出版专著1~2部,培养博士生6~8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300万元。
课题3:农田集雨保水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以高效集蓄降水、减少土壤无效蒸发为主攻方向,探索主要旱作农业区、不同立地条件下高效集雨保水技术,提高旱作农田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和降水利用率。
研究内容:研究有机培肥、休闲轮耕等土壤水库扩蓄增容技术,研究不同旱耕地根域微集水的沟垄种植技术和粮草(灌)等高条带间作技术,形成可操作的技术规程;研究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新型环保覆盖保墒技术,建立复合保墒综合技术体系并做出适应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