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不宜早播,防止早苔早花,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应夏播制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及长江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和陕西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6
品种名称:沪油17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双4号/8920//中双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双低常规种,全生育期238天左右,与对照皖油14和秦优7号相当。幼苗特性为半直立,叶色为深绿色,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叶片腊粉较厚,有刺毛,花瓣较大呈椭圆形,花色为鲜黄色,开花状态侧叠。株高165厘米左右,分枝类型为匀生分枝,分枝部位4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二次有效分枝3~4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90.0个,每角果粒数20.0粒,千粒重4.2克,种子黑褐色。区域试验田间调查病害结果:菌核病发病率25.66%,病指15.4,病毒发病率11.21%,病指5.99。2004~2005年度和2005~2006年度抗病鉴定结果:高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全国区试统一抽样,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两年平均芥酸含量0.29%,硫苷含量20.91微摩尔/克,含油量42.00%。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20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6.55%,平均亩产油量69.82公斤,比对照增产8.06%;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5.5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3.98%,平均亩产油量65.28公斤,比对照减产6.72%。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18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0.14%,平均亩产油量67.55公斤,比对照增产0.6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播种期9月20~25日,有利秧苗矮壮,秧龄40~45天。2.合理密植:11月上中旬移栽,密度每亩0.8万株左右,根据地力情况可适当增减。3.科学运筹肥料: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施苗肥、腊肥、春肥,巧施花粒肥,肥料的75%在年前施用。4.加强病虫害防治:生长期注意虫害,尤其是蚜虫,应及时防治,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花期防治菌核病。5.适时收获:大部分角果充分黄熟后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6
品种名称:西农优1号
选育单位:西南大学
品种来源:金32A×缙恢10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1天。株型适中,后期转色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6万,株高112.4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64.5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8.4克。抗性:穗瘟病平均6.3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35.7%。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7%,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3.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7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6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适时早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13公斤,注意在幼穗分化始期适当追施穗肥。科学管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7
品种名称:Q优108(区试代号:庆优9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Q1A×Q恢10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6天。株型适中,叶挺,每亩有效穗数16.5万,株高113.3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80.3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6.5克。抗性:穗瘟病平均7.0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7.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6%,长宽比2.5,垩白粒率27%,垩白度2.7%,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9%(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7.3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1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9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用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抛秧,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2.移栽:秧苗4.5叶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2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8公斤。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穗粒肥。追肥在移栽后7~10天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水浆管理上,前期浅水灌溉,中期轻搁田,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在抽穗前10天左右防治一次纹枯病,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8
品种名称:川江优527(区试代号:川江优3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育F32A×蜀恢5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6.2万,株高114.5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76.1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9.3克。抗性:穗瘟病平均5.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6.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1,垩白粒率28%,垩白度4.3%,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4.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6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4.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6.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7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按当地汕优63播种时间播种,播种前晒种,强氯精浸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一般35天左右,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7~8苗。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科学管水,够苗晒田,干湿壮籽。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9
品种名称:宜香4106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410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型紧凑,剑叶较宽,每亩有效穗数17.4万,株高115.7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1.7粒,结实率73.4%,千粒重31.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39.3%。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3%,长宽比2.9,垩白粒率38%,垩白度5.3%,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4%(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90.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2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2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4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与汕优63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采用地膜覆盖保温,培育壮秧。2.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宜,每亩栽插1.2~1.5万穴、基本苗10万左右。3.施肥: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每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5,重施底肥,早施追肥。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