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的通知

在编写的形式上,《规划》力求充分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在规划指标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期性和约束性目标,旨在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并通过加强依法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规划编制的特点
  《规划》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是本《规划》最鲜明的主题。《规划》注重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渔业发展的全过程,把提高渔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渔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为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规划》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实现持续发展;坚持资源节约,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对外开放,增强经济活力。这五个坚持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渔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具体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
  —发展现代渔业、加快渔业实现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是《规划》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1985年以来,渔业率先实施了市场化改革,推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解决了大中城市“吃鱼难”的问题,渔业也完成了由“以捕为主”的狩措型渔业生产方式向“以养为主”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型,实现了渔业增长方式的第一次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加深了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推进渔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第二次增长方式转变。《规划》强调了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渔业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是发展现代渔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渔业由大国向强国战略发展的前提,同时提出了六项发展重点、八项重点工程和五项保障措施。
  —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规划》要突出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中的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加大渔业科技创新来加以解决。本《规划》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渔业科技水平的战略基点和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把渔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建设,使其成为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
  —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促进农村渔区协调发展,是《规划》要坚持实现的重点目标。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渔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渔区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渔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以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规划》突出了着力解决涉及渔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的措施,努力改善渔民生活,并以保障广大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提出打造“平安渔业”、构建和谐渔区的设想,目地是使全体渔民能够充分享受渔业发展的成果,享受中央“惠农”政策的沐浴,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渔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规划主要内容说明
  《规划》共分六大部分,分别对“十五”渔业发展成就,“十一五”渔业发展形势和任务、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区域布局、发展重点、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
  (一)关于形势与任务
  准确把握国内外渔业发展形势,正确认清“十一五”渔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规划》指出,“十五”是我国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渔业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生产资料大幅上涨、世界海洋制度变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了以养为主、以外向型渔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以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为主,加工、物流、远洋和休闲渔业为辅的产业格局,水产养殖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渔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海洋捕捞实现了“负增长”。2002年开始,启动和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压减渔船1.4万艘,转产渔民8万人;扩大了国际渔业合作领域,涉外渔业管理得到加强,签署了中日、中韩和中越双边渔业协定,顺利实现了海洋专属经济区管理制度的过渡;实施了以养殖证制度为基础的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渔业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五”渔业经济发展主要计划指标基本完成。水产养殖是支撑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从“九五”末的60%提高到“十五”末的67%。加工能力达1195.48万吨,较“九五”末增长59.68%;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比重由“九五”末的31%提高到“十五”末的46%,渔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十五”我国渔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资源利用不合理。在资源捕捞、水资源利用、鱼类养殖等方面存在着浪费现象,局部地区由于规划不合理、养殖设施过密,水域富营养化;二是水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生产中使用违禁药物比较普遍,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三是减船转产难度加大。违规造船现象屡禁不止、捕捞强度盲目增加以及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渔场拥挤、资源争夺激烈,涉外渔船管理难度加大。四是渔业科技滞后,良种、渔药、饲料等研发能力弱;表现为水产良种选育水平低,繁殖用亲本80%以上仍依赖野生资源;海水鱼养殖大量使用冰鲜小杂鱼,养殖滥用药物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导致资源浪费、水域环境恶化、养殖病害严重,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五是渔民维权难度很大。一些地方违背渔民意愿,对水域、滩涂进行招标拍卖,企业和外来投资者大面积圈占水域,渔民失去传统作业场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陷入“种田无地,养殖无海、转岗无业、低保无份”的困境,群体性上访事件增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影响因素,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渔业发展是有利的。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渔业发展的“两个确保、两个促进”的主要任务,即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两个确保”反映渔业发展的基本功能,是渔业发展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贡献的具体体现。“两个促进”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农业部实施的农业“三大战略”的要求,并结合渔业实际提出的,反映了我国渔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以及平安渔业的要求,是我国实现渔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关于指导思想、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是我国渔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虽然我国渔业在浅海养殖、稻田养鱼、盐碱地开发等领域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在大农业中,社会对渔业开发的投资积极性还比较高,但本规划在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上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发展,立足于在科技创新上挖掘内涵,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立足于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渔业综合效益,实现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规划》结合我国渔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趋向,强调应着力稳定第一产业即养殖、捕捞业的发展,稳步增加产量,积极调整结构,发展第二产业,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规划指标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规划编制要求,按照市场机制能够调节并发挥作用的目标及其指标尽量减少的原则,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规划的功能与任务确定了渔业经济、外向型渔业、水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与推广、渔业管理五大类指标,其中经济类发展指标是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市场需求和实现可能性提出的。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