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成适合各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系列装备,确保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加强水稻生产机械装备的研究和开发,组织研发低成本育秧播种机械、超级稻育秧与栽插机械、深泥脚田和山地丘陵地区水稻种植与联合收割机械、北方稻区钵体苗有序移栽机械等满足特殊区域和品种要求的水稻生产机械,提高适应性;加快引进技术生产的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国产化步伐,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提高我国水稻生产机械的制造工艺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性价比,满足广大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需求。
3.形成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探索和总结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加强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围绕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机制,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措施,带动民间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水稻生产机械化投入机制。
四、技术路线、区域技术方向与区域目标
(一)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田块小,多熟制生产,传统精耕细作,绝大部分稻区采用人工插秧的栽培特点与生产习惯,以及我国所拥有的水稻生产技术装备情况,确定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为:总体上以机械插秧为主,在适宜地区发展精少量机械直播和钵体苗机械有序移栽、抛栽;主要采用以精密播种技术为基础的双膜育秧和软(硬)盘育秧等田间低成本育秧技术,在育秧季节气温较低的北方稻区采用简易设施(棚盘)育秧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育秧中心,开展育秧规模化服务;多数地区主要采用全喂入、半喂入联合收获形式,少部分丘陵山区采用分段收获形式;鼓励发展机械烘干、秸秆根茬处理还田和少免耕耕整地技术、机械化深施肥技术、精密高效施药技术、航空施药技术、机械中耕除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激光平地技术。
(二)区域划分、技术方向与区域目标
根据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品种体系、经济条件的差异,将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划分为三大稻区五种类型。同一区域或类型的水稻生产机械化需求和应用条件基本相近,针对各种区域类型逐步建立基本统一的技术模式,促使各个生产环节的机具类型逐步集中,便于机具规模生产、售后服务,便于分类指导和梯度推进。
1.南方一季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