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六、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及其实施模式研究
  1、研究内容
  通过国内外调研与实证研究,分析国内外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体系,系统分析其实施模式、实施效果与实施成本,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的体系及实施模式。
  2、研究目标
  总结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的体系及实施模式。
  3、申报要求
  面向实践,鼓励产学研结合。申报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组织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并开展过相关研究;鼓励有工作基础并能按规定落实配套经费的企业参与;课题负责人应掌握系统科学研究方法,承担过战略研究(需提供相关证明或成果);组建结构合理的课题研究队伍。
  4、资助经费:50万元

项目六、“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

  为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提高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在整合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推广应用价值的关键共性技术群,为同类研究提供示范,为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体系奠定基础。
  本项目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内容:1、生物技术与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研究;2、道地药材适宜生产区的区划及生态适宜性研究;3、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4、种子贮存、栽培生产、商品流通等环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5、药材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共性技术研究;6、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相关设备研究;7、中药制药过程与设备工程化共性技术研究;8、现代制剂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的适宜性研究。

  一、生物技术与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5-6种大宗、常用、经济和社会意义重大的代表性中药材品种,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及生物技术手段,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选择培育性状(优质、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等)更加优良的新品种,并为中药材品种选育提供示范性共性技术。
  研究目标:通过代表性品种的示范研究,攻克中药材种质基因改良、品种选育的共性关键技术,制定出中药材优良新品种鉴定的技术标准;明确该品种适宜推广和大面积栽培的区域性和生态适宜性,实现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的专业化繁育或产业化生产;新育成品种需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或鉴定。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具有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并已有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课题负责人必须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研究课题,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和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研究方案有创新思路和可行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明确,考核指标清晰。鼓励多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分工合理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助经费:600万元。

  二、道地药材生态适宜性分析技术研究及适宜生产区区划
  研究内容:选择5-6种道地药材品种,在以往中药资源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农业区划、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应用地质背景系统知识及数值分类、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等分析方法开展道地药材生产(天然资源、人工生产)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关性研究,以揭示道地药材的地域分布规律以及道地性形成的生态环境及其土壤微生态结构特征,建立中药材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共性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药材生产特征与品质相关性等规律的研究,开展药材适宜生产区的区划研究。
  研究目标:通过道地药材的适宜生产区的区划及生态适宜性研究,构建道地药材生产适宜性研究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实现生产适宜区与生态适宜性的协调统一,优化中药材生产布局,促进道地药材的发展,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区域布局和发展优势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具有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并已有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课题负责人必须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研究课题,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和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研究方案有创新思路和可行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明确,考核指标清晰。鼓励多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分工合理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助经费:600万元。

  三、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严重存在的中药材生产用地被农药、化肥、病原微生物、有害元素等毒化,以及药材种植导致土壤病原物累积、肥力严重下降、土壤微生态结构改变等问题,开展土壤微生态研究及药材适应性机制的系统分析评价研究;各以1-2种栽培生产立地条件要求高、适宜用地紧张、矛盾突出的重要中药材品种为载体,研究建立突破土壤毒化、连作等限制中药材土地持续利用障碍的3-4项关键共性技术。
  研究目标:通过代表性品种的示范研究,揭示导致连作障碍的相关因子;形成有效改善和恢复立地条件,修复土壤微生态结构,达到绿色药材生产土壤环境的关键技术;研究制定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共性技术和方法。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有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具有与土壤生态学、土壤化学及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生化等相关学科合作研究的积累,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课题负责人必须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研究课题,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和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研究方案有创新思路和可行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明确,考核指标清晰。鼓励多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分工合理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助经费:600万元。

  四、种子贮存、栽培生产、商品流通等环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10-15种常用、大宗、易发病虫害、为害严重、对近缘生物类群或同类药材具有共性的代表性中药材品种,针对种子加工贮存、种苗繁殖、栽培生产、药材采收、加工贮藏、商品流通中各环节出现的各种病害、虫害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有效防治方法和技术体系。
  研究目标:从药材生产全过程及作物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病害、虫害种类及其发生与为害规律,合理调整作物-病/虫害-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制定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作用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特别是利用和创制各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和产品,为绿色药材的生产和有效遏制日益高发、频发的病虫害防治提供示范性集成技术。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具有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并已有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课题负责人必须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研究课题,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和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研究方案有创新思路和可行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明确,考核指标清晰。鼓励多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分工合理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助经费:500万元。

  五、药材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8-10种采收期变幅大或不统一,产地初加工原理不明确、技术不统一,商品药材流通和贮藏过程中质量不稳定的常用大宗、经济意义较大的代表性品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研究,以确立不同生产区合理的采收期,统一的药材初加工技术;研究减少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初加工技术,研究建立适宜的有利于稳定质量的商品药材流通和贮藏技术规范,形成药材质量源头控制的系列关键共性技术。
  研究目标:通过代表性品种的系统示范研究,建立不同种类药材在不同生产区的合理采收期,规范的加工、贮藏方法和技术,以达到保障中药材质量和疗效的目的;形成以现代分析技术的评价指标为核心,结合传统经验,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采收、加工、贮藏共性技术和方法。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具有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并已有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课题负责人必须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研究课题,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和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研究方案有创新思路和可行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明确,考核指标清晰。鼓励多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分工合理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助经费:600万元。

  六、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相关设备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5-8种炮制常用共性技术,每种技术选择至少5种有代表性饮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分析、药效、毒性等系统分析和评价,揭示传统中药炮制共性技术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各代表性饮片的炮制工艺技术评价标准和饮片质量评价标准;根据各种炮制技术的共性特点,改进或研制可控式炮制专用设备。
  研究目标:通过代表性饮片的炮制技术及其相适宜的炮制设备的系统研究,通过代表性饮片的炮制原理研究,阐明各共性炮制技术的科学内涵,建立炮制共性技术和饮片质量的评价标准;改进或创制相适宜的可控式炮制设备。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具有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并已有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课题负责人必须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研究课题,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和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研究方案有创新思路和可行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明确,考核指标清晰。鼓励多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分工合理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助经费:500万元。

  七、中药制药过程及设备工程化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制药过程中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瓶颈问题,选择5-8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现代技术,结合中药新药的研制或生产,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及其设备的工程化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解决中药制药过程中提取率低、除杂效率差、单元技术的耦合、设备的工程化和适应性程度低,以及制剂成型过程中辅料适应性低、高粘性物料成型难等技术问题,为提高中药产品技术含量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目标:通过中药制药过程中现代技术应用的适宜性及其设备的工程化系统研究,建立计算机辅助分析建模及优化技术、工业过程参数控制技术、挥发性成分高效收集成套技术、加压低温提取技术、工业层析分离技术、制剂成型技术等单元技术以及多环节技术集成和设备的适宜性及工程化技术体系。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具有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并已有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课题负责人必须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研究课题,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和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研究方案有创新思路和可行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明确,考核指标清晰。鼓励多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分工合理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助经费:600万元。

  八、现代制剂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的适宜性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10-12种在中药制剂中具有应用前景的现代给药技术,通过其在中药(复方)新药创制过程中的应用,系统地开展各给药技术的制剂技术、应用优势、适用规律、评价方法等研究,创建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强的、适宜于中药有效部位或复方药物的制备工艺技术、新型辅料应用技术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中药速释、定位定时释药、经皮给药等有助于达到长效、速效、高效的现代给药技术体系及其评价方法,为丰富中药剂型和提高疗效提供支撑。
  研究目标:通过对现代给药系统各技术单元在中药制剂中应用的技术适宜性研究,建立工程化技术水平高、工业化生产适宜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的系列共性技术体系和评价方法,为提高我国中药制药技术和剂型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撑。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具有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并已有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课题负责人必须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研究课题,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和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研究方案有创新思路和可行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明确,考核指标清晰。鼓励多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分工合理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助经费:600万元。

项目七、“中药产业区域发展及特色产品研究开发”

  一、总体目标及实施年限
  从国家中药现代化整体战略出发,通过完善中药产业的区域化科学布局,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带动中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中药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构建按区域布局(东北区域、华北华中区域、东部区域、南方区域、西南区域和西北区域等六个区域)和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中药创新平台和技术支撑体系,强化有利于中药产业区域化发展的促进机制;解决区域性特色中药材品种培育、生产加工质量标准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一批具有区域、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药新药;培育一批对区域中药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造就一批区域性带头复合型人才;实现区域性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推进我国中药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二、申请课题主要内容
  (一) 区域性中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根据中药产业的区域性发展特点,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中药药效评价技术、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技术、中药开发工程技术及中药制备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建立并完善中医药信息网络系统,对中药研究开发和市场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建立中药信息系统,实现中药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药材炮制及贮藏技术,建立相应标准;根据中药复方和标准提取物及其有效组分或单体生产工艺的技术要求,研究中药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积极探索药品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和流通方式。
  研究目标
  解决本区域内影响中药产业发展的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中药炮制、中药生产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提升中药产业的科技水平;建立中药研究与开发信息网络共享体系;研制中药制药设备,申报专利,力争定型和取得生产证书;建立区域药品物流与现代管理模式。
  申请条件
  课题负责人及承担单位应具有组织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课题负责人必须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的中药研究课题;既往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深厚的研究基础;鼓励多学科合作,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具有结构合理的课题研究队伍。
  本项内容拟安排国拨经费3600万元。
  (二)建立区域性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
  研究区域内道地中药材生产中有关种质资源、种子种苗质量、病虫害防治、连作障碍等共性关键技术;以区域内常用大宗中药材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开展中药材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分析濒危重点药材资源濒危原因并掌握其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人工抚育及繁育研究;对具有区域特色,且市场畅销或急需的中药提取物,优化提取制备工艺,制定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确定相应参数;以具有显著功效的民族药物为研究对象,对生态环境、分布特征、群落类型及更新方式等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再生规律,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现有资源的持续利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某些中药材的活性成分或对中药材原植物(菌物)次生代谢途径进行调控。
  研究目标
  解决中药材种质资源及其评价、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以及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等问题;完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及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药材质量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完善生产操作规程(SOP);完成5-8种(如人参、三七、黄芪、丹参等)区域性较强的重点道地中药材的种质收集和整理工作,培育出优良品种或品系10-15个,同时初步建立相应中药材优良品种的评价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重点研究3-5种(如冬虫夏草、川贝母、肉苁蓉等)区域性濒危中药材的野生抚育和野生变家种研究,总结完善野生药材抚育及野生变家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建成具有示范作用的野生抚育基地和野生变家种药材生产基地;完成30个提取物品种的生产技术与规范化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化操作规程,部分提取物生产工艺申报专利;完成4种民族药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工作,并确定其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完成5种生物技术中药新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初步确定通过生物技术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并能有效调控其活性,研究和应用与活性成分相关的基因。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