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4
品种名称:天丰优85(区试代号:天丰A/G85)
选育单位: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种中心
品种来源:天丰A×G8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9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3.4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茎秆粗壮,每亩有效穗数17.9万穗,株高97.1厘米,穗长20.6厘米,每穗总粒数133.5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8%,长宽比3.1,垩白粒率21%,垩白度3.6%,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0.2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68%(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80.5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0.93%(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0.4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3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4.68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6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移栽前5天施1次送嫁肥。2.移栽: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根据肥力水平可采用20厘米×26厘米、16厘米×26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插基本苗7万~10万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45%复合肥25公斤、尿素8~10公斤作基肥,施农家肥打底酌减化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10公斤作分蘖肥;晒田结束时每亩施尿素2~5公斤、氯化钾8公斤。管水做到深水活蔸,浅水分蘖,有水壮苞抽穗,后期干湿交替,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米质优,产量中等,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5
品种名称:三香优786(区试代号:神农310)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种中心
品种来源:三香A×R1078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4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2天。株高114.8厘米,株型适中,植株较高,叶姿较披,穗粒重协调,抗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7.9万,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28.3粒,结实率78.1%,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0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4%,长宽比3.5,垩白率11%,垩白度1.2%,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0.1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2.98%(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70.9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3.6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5.5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3.2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0.5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4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当地双季晚籼生产实际适时播种,稀播匀播培育适龄壮秧。一般每亩秧田播种量9~10公斤、大田用种量1.3~1.5公斤,移栽前5天施1次送嫁肥。2.移栽:栽插密度根据田块肥力水平可采用20厘米×20厘米、13厘米×26厘米、16厘米×26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做到基肥足,追肥早而速,中期适当补,后期酌情施。氮磷钾结合使用,并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一般亩产500公斤需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12公斤、氧化钾12公斤。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活蔸,浅水分蘖,有水壮苞抽穗,后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一般,高感稻瘟病和褐飞虱,感白叶枯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6
品种名称:常优2号(区试代号:常优02-6)
选育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武运粳7号A×C23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9.4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0.8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茎秆粗壮,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20.3万穗,株高105.9厘米,穗长17.8厘米,每穗总粒数146.0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5.6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4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0%;白叶枯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5.5%,长宽比1.9,垩白粒率10%,垩白度0.7%,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2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1.42%(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55.0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4.5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6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8.03%。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8.4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7.1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单季晚粳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2.5公斤,秧田与大田比例1:10~12,播前药剂浸种,催芽露白播种。2.移栽:秧龄30天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6.6厘米×14~16.7厘米,每亩插1.5万~1.8万穴,每穴插1粒谷带蘖壮秧。3.肥水管理:作单季稻种植,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配施一定比例磷、钾肥,氮肥须在7月中旬前施完,氮、磷、钾比例以1:0.4:0.6为宜。具体施用:每亩基肥施高浓度复合肥25公斤、碳铵25公斤,促蘖肥施尿素12.5公斤,保蘖肥施尿素5公斤,7月20日左右每亩补施氯化钾7.5公斤。适时搁田,坚持轻搁、多次搁田,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保持田间湿润,收获前一周断水。4.病虫防治:秧田期重点防治灰飞虱,大田期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纵卷叶螟、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高,稳产性一般,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的稻瘟病轻发的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7
品种名称:陵香优18
选育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BT型陵香A×YC4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6.7天,比对照秀水63早熟1.8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株高107.9厘米,穗长19.9厘米,每穗总粒数164.3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8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6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9%,长宽比2.0,垩白粒率45%,垩白度5.3%,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18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1.23%(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83.4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9.8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3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0.5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20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6.7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单季晚粳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5~2公斤,湿润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5公斤,肥床旱育每亩播种量12.5~15公斤,培育带蘖壮秧,秧龄30~40天。2.移栽:每亩栽插2万穴左右,每穴栽2粒谷苗左右,每亩栽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20~25公斤,基肥和分蘖肥占总用肥量的70%,配合磷、钾肥的施用,分蘖肥宜早施速效氮肥,穗肥看苗分次平衡施用。苗期浅水勤灌,足苗后及时搁田,抽穗后湿润灌溉,收获前10天左右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8
品种名称:秀优5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勿忘农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秀水110A×秀恢69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6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2.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茎秆粗壮,剑叶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1.3厘米,穗长17.8厘米,每穗总粒数171.2粒,结实率85.2%,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9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10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4.0%,长宽比1.7,垩白粒率12%,垩白度0.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70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9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81.0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9.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8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8.1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9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0.5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单季晚粳生产季节适时早播,培育带蘖壮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5~20公斤。播前做好晒种、种子处理和催芽工作。秧田应加强对草害、飞虱、蓟马等防治。2.移栽:该品种分蘖力弱,应采取23.3厘米×13.3厘米或20厘米×1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的栽插规格,保证每亩基本苗4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总用肥量控制纯氮15公斤左右,并配施钾肥10公斤。施肥原则为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按生育进程看田看苗施好长粗肥和穗肥。穗肥一般控制在尿素7.5公斤左右,不宜过迟过重。水浆管理做到深水护苗,浅水发棵,当每亩苗数达25万苗时及时分次搁烤,齐穗后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及后期稻曲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白叶枯病,感稻瘟病。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的稻瘟病轻发的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9
品种名称:徐稻5号(区试代号:徐91075)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滆湖269/徐8064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8.5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2天。株高97.4厘米,穗长14.6厘米,每穗总粒数109.7粒,结实率86%,千粒重25.1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9%,垩白米率13.5%,垩白度2.2%,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豫粳6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9.7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4%(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76.8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0.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3.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7.7%。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2.9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4%。
栽培要点:1.育秧:淮北地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量30~40公斤。秧田施足基肥,施好断奶肥、送嫁肥。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中肥条件下行株距20厘米×13.3厘米,每亩2.5万穴,穴栽2~3粒谷苗,基本苗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本田总施氮量控制在16~18公斤,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为5:3:2,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前期早发快发;抽穗前15~20天亩施2~3公斤纯氮,并增施磷钾肥攻大穗。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烤田,抽穗后保持田间浅水层,收获前7天断水,养好老稻。4.病虫防治:根据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大田期注意螟虫、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陕西关中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0
品种名称:徐优631(区试代号:徐优202)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徐9320A×徐1163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8.6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2天。株高115.6厘米,穗长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50.8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5.6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7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5.6%,垩白米率20%,垩白度2.7%,直链淀粉含量16.8%,胶稠度79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豫粳6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8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7.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77.7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0.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1.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3.8%。
栽培要点:1.育秧:淮北地区一般4月底5月初播种,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亩。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高肥条件下亩栽1.8万~2万穴,行株距26.7厘米×13.3厘米,穴插1~2粒谷苗,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高产田本田总施氮量控制在18~20公斤,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以4:4:2为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施足磷钾肥。水浆管理采用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烤田,以后间歇灌溉,养好老稻,收割前6天断水。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病治虫,高肥条件下抽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陕西关中的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1
品种名称:Ⅲ优98
选育单位:中国种子集团公司
品种来源:MH2003A×R1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60.4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3.9天。株高120.3厘米,穗长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52.1粒,结实率75%,千粒重23.7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5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1%,垩白米率14.5%,垩白度2.8%,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豫粳6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5.1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5.2%(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36.7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8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1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2%。
栽培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湿润育秧亩播量控制在12.5公斤以内,旱育秧苗床播量不超过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一般1.5公斤。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株行距13.3厘米×23.3~26.6厘米,亩栽1.8万~2万穴,每亩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高产田块亩施纯氮15公斤,其中基肥占70%、分蘖肥占15%、穗肥占15%,提倡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采用浅水栽秧,适时烤田,后期田间保持干干湿湿,在收割前1周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恶苗病、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草害的防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陕西关中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2
品种名称:爱优39
选育单位:安徽省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爱知香A×MR3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9.4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2.7天。株高117.6厘米,穗长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6.7克。抗性:苗瘟7级,叶瘟3级,穗颈瘟7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7.2%,垩白米率28.5%,垩白度5.2%,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8%。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豫粳6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1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8.2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0.7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3%。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5.4%。
栽培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旱育秧播量每亩30公斤,水育秧播量每亩15公斤。2.移栽:秧龄20~30天左右移栽,栽插密度30厘米×13.2厘米,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大田总氮量每亩15~17公斤,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6∶2∶2为宜,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粒肥,注意补施磷钾肥。大田浅水插秧,活棵露田,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搁田,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干湿湿,活熟到老。4.病虫防治:适时防治恶苗病和稻蓟马,注意防治苗瘟和穗颈瘟、稻曲病,螟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陕西关中的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3
品种名称:辽优2016(区试代号:辽优2008)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20A×C21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67天,比对照中作93早熟3.8天。株高127.9厘米,穗长24厘米,每穗总粒数161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4.1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2.3%,垩白米率33%,垩白度5.5%,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中作93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6.0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8.2%(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41.3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0.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8.7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3.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7.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5.1%。
栽培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40天左右插秧,行株距33.3厘米×16.6厘米或采用大垄双行(40+26.6)厘米×16.6厘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上采用“前促、中稳、后保”原则,氮肥平稳促进,增施磷、钾、锌肥。水浆管理采用浅~干~湿交替灌溉,分蘖末期适当晒田,以提高成穗率;孕穗与成熟期湿润灌溉,干湿交替,以利保根养叶;收获前尽量延迟断水,促进活秆成熟。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二化螟,在疫区注意预防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4
品种名称:津原17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95-337/中作9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6.9天,比对照中作93晚熟6.1天。株高111.5厘米,穗长18.7厘米,每穗总粒数136.4粒,结实率84.9%,千粒重23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4级,穗颈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8.7%,垩白米率11.5%,垩白度1.3%,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中作93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6.7%(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0.1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2.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5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9.4%。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2.8%。
栽培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2.移栽:秧龄40天左右移栽,宽行稀植,行株距30~33厘米×15厘米左右,每亩1.2万穴,每穴3~5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地力需施纯氮16.5公斤、五氧化二磷 6公斤,配合施用钾、锌肥;氮肥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晚施孕穗肥(孕穗中期)。水浆管理:插秧后至分蘖期一般上水6~10厘米,分蘖末期依据苗情晒田5~7天,孕穗期至齐穗期不能缺水,灌浆后期间歇灌溉,收割前7天左右停水。4.病虫防治:稻穗破口期注意防治稻曲病,抽穗期预防一次稻瘟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5
品种名称:冀糯2号(区试代号:垦糯2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垦育2号/冀糯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0.8天,与对照中作93相当。株高108.1厘米,穗长17.1厘米,每穗总粒数127.4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3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3级,穗颈瘟5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6.6%,直链淀粉含量1.2%,胶稠度100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粳糯标准。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中作93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7.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5.2%(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95.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1.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8.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2.5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6.3%。
栽培要点:1.育秧:京、津、冀一季春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旱育秧田亩播量在20公斤为宜。2.移栽:秧龄35~40天进行移栽,株行距15厘米×30厘米,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全生育期亩施纯氮量17公斤左右,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以4:4:2为宜;除插秧、分蘖、孕穗三个时期保持水层外,其余时期采用湿湿干干即可。4.病虫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及恶苗病;7月初注意大田二化螟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6
品种名称:沈稻2号(区试代号:沈农9624)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辽947/927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3.2天,比对照金珠1号早熟3.7天。株高97厘米,穗长15厘米,每穗总粒数101.8粒,结实率92.5%,千粒重25.4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3级,穗颈瘟7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8.3%,垩白米率12%,垩白度1.6%,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金珠1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3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2.2%(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59.8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6.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2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1.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9.8%。
栽培要点: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普通旱育苗每平方米150~200克,盘育每盘60~80克。2.移栽:行距株距30厘米×15~20厘米,平均每穴3粒谷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每亩施10~12公斤氮,2~3公斤磷,3~4公斤钾,配合施用农家肥效果好。水分管理采用浅水插秧,浅湿分蘖,够苗晾田,浅水养胎,浅湿抽穗,寸水开花,湿润壮粒。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的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7
品种名称:辽优2006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20A×C0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61天,比对照金珠1号晚熟2.4天。株高117.2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93.5粒,结实率78%,千粒重24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3级,穗颈瘟5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5.9%,垩白米率29%,垩白度6.4%,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金珠1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2.4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1.4%(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25.5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1.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1.4%。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6.8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4%。
栽培要点: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培育带蘖壮秧,每平方米用种量0.25公斤。2.移栽:秧龄40天左右插秧,采取“田中稀,穴中密”的栽培方式,行株距33.3厘米×16.6厘米或采用大垄双行(40+26.6)厘米×16.6厘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上采用“前促、中稳、后保”原则,氮肥平稳促进,增施磷、钾、锌肥。水分管理采用浅~干~湿交替灌溉,分蘖末期适当晒田,提高成穗率;孕穗与成熟期湿润灌溉,干湿交替;收获前尽量延迟断水,促进活秆成熟。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二化螟,在疫区注意预防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8
品种名称:盐丰47
选育单位: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AB005s、丰锦、辽粳5号等群体育种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7.2天,比对照金珠1号晚熟1.4天。株高98.1厘米,穗长16.5厘米,每穗总粒数129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6.2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4级,穗颈瘟5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6.2%,垩白米率15.5%,垩白度2.8%,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金珠1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4.5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6.9%(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35.6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3.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0.1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9.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4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7.5%。
栽培要点: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播种前种子必须浸种消毒,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量250克,盘育苗每盘用种量70克,做到稀播壮秧。2.移栽:旱育苗秧龄45天开始插秧,盘育苗秧龄35~40天开始抛插;行株距一般30厘米×16.5厘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14公斤,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化肥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最理想施用比为2:1:1。水分管理,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稻水象甲和二化螟的防治,病害以防治稻瘟病为主,个别地区注意同时防治条纹叶枯病和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69
品种名称:辽星11(区试代号:L0318F)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粳454/CBB1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6.4天,比对照金珠1号早熟2.2天。株高106.5厘米,穗长15.5厘米,每穗总粒数109.9粒,结实率91.1%,千粒重25.5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4级,穗颈瘟5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7.8%,垩白米率9%,垩白度0.8%,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金珠1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8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0%(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88.1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2.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6.7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5.5%。
栽培要点: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150~200克,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行株距29.7厘米×13.2厘米或29.7厘米×16.5厘米,每穴2~3粒谷苗或3~4粒谷苗,每亩有效穗数控制在27万~30万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一般亩施纯氮10~11公斤,二铵10公斤,钾肥15公斤,锌肥1~1.5公斤,遵循“前促、中控、后保”原则。水分管理采用浅、湿、干相结合,后期断水不宜过早,一般在收获前10天左右撤水为宜。4.病虫防治:播前严格种子消毒,以防恶苗病发生;大田生长期间,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0
品种名称:吉粳504(区试代号:吉特617)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98P42/518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3.1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5天。株高99.4厘米,穗长18.2厘米,每穗总粒数111.3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4.2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1级,穗颈瘟7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72.4%,垩白米率8%,垩白度0.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吉玉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5.9%(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00.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6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6.9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5.1%。
栽培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早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吉玉粳同期播种,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5公斤,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插秧密度30厘米×20厘米,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增施农家肥,配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施化肥纯氮8公斤/亩,纯磷(五氧化二磷)6.7公斤/亩,纯钾(氧化钾)6.7公斤/亩。按基肥:蘖肥:补肥:穗肥=3:3:2:2的比例4次施肥。水分管理以间歇湿润灌溉为主,前期浅水促蘖,中期深水护胎,后期湿润壮籽。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甘肃中北部及河西的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1
品种名称:中旱22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双头农虎/巴西陆稻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下游作一季中稻旱作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7天,比对照中旱3号迟熟2.1天。生长整齐,苗期长势旺盛,分蘖力强,叶片挺直,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1.5万穗,株高96.3厘米,穗长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17.9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2.7克。抗性:抗旱性5级,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长宽比3.3,垩白粒率2%,垩白度0.1%,胶稠度3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3%。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长江下游旱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9.31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37.46%(极显著)。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2.23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30.27%。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适时播种,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播种,播种方式可采用穴播、条播或散播。适当稀植,穴播每穴4~5粒种子,行区23~25厘米,株距13~17厘米,条播与撒播的播种量控制在每亩3公斤左右。可直播,也可育秧移栽。2.育秧移栽:与普通水稻品种管理相似,以水栽旱管较好,一般在返青后不需建立水层,在孕穗期、抽穗扬花期遇到特别干旱的年份时,灌溉水分有利于高产丰收。3.施肥:基肥一般在翻耕前每亩施磷肥30公斤、钾肥10公斤、尿素20公斤。4.杂草及病虫防治:采用化学除草结合人工除草,播种前半个月喷施适当除草剂杀灭地表杂草。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和褐飞虱等病虫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