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706号--公布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失效]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8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02%(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3.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6.9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3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3月至4月中下旬播种,稀播。2.移栽:栽插密度每亩1.2万~1.6万穴,每亩基本苗5万~8万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看苗施穗肥。前期浅水灌溉,中期轻搁田,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9

  品种名称:T优6135(区试代号:T98A/61-3-5)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T98A×61-3-5

  已往审定情况:200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1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挺直,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1.8厘米,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85.0粒,结实率79.6%,千粒重25.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4级,最高5级,抗性频率57.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4%,长宽比3.0,垩白粒率21%,垩白度2.1%,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达到国标优质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2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4%(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5.9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6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4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与Ⅱ优838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2.移栽:密度以23.3厘米×26.7厘米为宜,插足基本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水平栽培,氮、磷、钾配合施用。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413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4)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0

  品种名称:K优2527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K22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2天。株型适中,剑叶较宽,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株高112.4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57.4粒,结实率77.2%,千粒重32.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2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85.7%。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9%,长宽比3.1,垩白粒率58%,垩白度10.3%,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20%(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0.7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04%。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5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1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25~1.5公斤。2.移栽: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配合施肥,一般每亩施8~10公斤纯氮、20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钾肥作基肥,移栽后7天施3公斤纯氮作追肥。水浆及其他田间管理可参照汕优63。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1

  品种名称:G优802(区试代号:GY802)

  选育单位: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G2480A×蜀恢20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4天。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片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5.7万穗,株高118.0厘米,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75.2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2.9%。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9%,长宽比2.6,垩白粒率31%,垩白度4.3%,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9%(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9.6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4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7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45~50天。2.移栽: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每穴栽双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8~10公斤,总肥量中提高农家肥的比例,施肥方法:基肥占60%~7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科学管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2

  品种名称:富优21(区试代号:SD-19)

  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富4A×R2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7天。株型紧凑,剑叶宽挺,叶色浓绿,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7.9万穗,株高111.0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55.6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4级,最高5级,抗性频率57.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4%,长宽比2.3,垩白粒率66%,垩白度8.0%,胶稠度4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98.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5.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5万~2.0万穴,规格16.5厘米×26.4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9万~12万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后期忌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及时防治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3

  品种名称:D优11(区试代号:华优3号)

  选育单位: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62A×龙恢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1天。株型紧凑,剑叶长而挺,叶色浓绿,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2.4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结实率76.4%,千粒重29.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8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3.6%。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5%,长宽比3.1,垩白粒率33%,垩白度4.1%,胶稠度4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7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1%(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92.1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4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4%。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5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与汕优63同期播种。2.移栽:每亩栽插0.9万~1.3万穴、基本苗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4

  品种名称:内香8518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85A×内恢95-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2天。株型适中,剑叶长而挺,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12.3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54.2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9.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8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21.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3.0,垩白粒率16%,垩白度3.2%,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2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37%(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91.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2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最好,每亩栽插1.3万~1.5万穴、基本苗保证在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高产栽培过磷酸钙用量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忌偏施氮肥。要特别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脱水过早。其它栽培管理措施与汕优63相似。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5

  品种名称:D优158(区试代号:D62A/蜀恢15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62A×蜀恢15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8天。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剑叶长,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7.3万穗,株高113.1厘米,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62.7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9.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0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46.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0%,垩白度4.4%,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94.9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1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9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3.0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4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与汕优63同期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每亩栽插0.9万~1.3万穴、基本苗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后期不可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6

  品种名称:宜香1979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197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3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3万穗,株高122.9厘米,穗长26.2厘米,每穗总粒数173.4粒,结实率79.1%,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21.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长宽比2.7,垩白粒率39%,垩白度5.5%,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8%。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9%(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2.4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5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6.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5.2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与汕优63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采用地膜覆盖保温,培育壮秧。2.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宜,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基本苗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每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5;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7

  品种名称:中优9801(区试代号:中9A/涪恢9801)

  选育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涪恢9801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0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较长,长势繁茂,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株高116.3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75.5粒,结实率75.4%,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4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21.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4%,长宽比3.1,垩白粒率12%,垩白度3.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1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9%(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84.0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1.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每亩栽插基本苗8万~12万苗。3.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中后期控制氮肥施用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8

  品种名称:Q优6号(区试代号:庆优6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Q2A×R1005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重庆市、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湖北省、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8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2.6厘米,穗长25.1厘米,每穗总粒数176.6粒,结实率77.2%,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4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75.0%。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6%,长宽比3.0,垩白粒率22%,垩白度3.6%,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5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1%(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0.1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3%。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6.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2.移栽:秧龄40天左右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插,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谷苗,保证每亩基本苗8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8公斤。磷肥全作基肥;氮肥60%作基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基肥、40%作穗粒肥。追肥在移栽后7~10天后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9

  品种名称:泸香615(区试代号:泸香91A/泸恢615)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泸香91A×泸恢615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株高112.5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0.7粒,结实率74.2%,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1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53.6%。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1%,长宽比3.0,垩白粒率26%,垩白度4.5%,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90%(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1.1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1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6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本田每亩用种量1.0公斤,秧龄一般35~40天。2.移栽:栽插密度一般采用宽窄行栽培,规格16.7厘米×(33.3+20)/2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栽秧前本田施足基肥,每亩施基肥纯氮8~1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钾肥5公斤,移栽后7天和孕穗期追肥每亩施纯氮各3公斤。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0

  品种名称:宜香527(区试代号:宜香1A/蜀恢52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万禾隆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宜香1A×蜀恢5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0天。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14.0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2.5粒,结实率76.7%,千粒重31.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2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21.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2%,长宽比3.1,垩白粒率18%,垩白度3.0%,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1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0%(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93.7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每穴栽双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8~10公斤,总肥量中提高农家肥的比例,施肥方法:基肥占60%~70%,分蘖肥占20%~30%,穗肥施10%。后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1

  品种名称:宜香481(区试代号:万优8号)

  选育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万恢48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9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株高115.3厘米,穗长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61.6粒,结实率72.7%,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7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21.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5%,长宽比3.1,垩白粒率22%,垩白度4.2%,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87%(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2.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6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8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8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秧,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2.移栽:秧苗5叶左右中苗移栽,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每穴2粒谷苗,肥田和低海拔地区相对稀植,瘦田和高海拔地区相对密植。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8公斤。磷肥全作基肥;氮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钾肥60%作基肥,40%作追肥。追肥应在移栽后10天左右及时施用。4.病虫防治:浸种时应用种子消毒剂或生石灰消毒,生育期间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一代和二代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2

  品种名称:金优11(区试代号:华优2号)

  选育单位: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金23A×龙恢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7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3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0.5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66.2粒,结实率77.7%,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6.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5%,长宽比3.1,垩白粒率31%,垩白度4.1%,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7%。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81%(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8.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4%。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与汕优63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2.移栽:每亩栽插基本苗11万~13万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3

  品种名称:三香优410(区试代号:神农301)

  选育单位: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种中心

  品种来源:三香A×R41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2.6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6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抗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23.0厘米,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53.9粒,结实率75.1%,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1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1%,长宽比3.2,垩白粒率17%,垩白度3.0%,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2.9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7.88%(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09.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9.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8.7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一般可与汕优63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不超过10公斤,稀播育壮秧,秧龄30天以内。2.移栽:宽窄行栽插,每亩栽1.5万穴左右,每穴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酌情补施穗肥,基肥重施农家肥,增施磷、钾及锌肥。科学管水,够苗晒田,后期不可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其它栽培技术与汕优63相同。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一般,中感白叶枯病,感稻瘟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4

  品种名称:内2优6号(曾用名:国稻6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内香2A×R800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2天。株型紧凑,茎秆粗壮,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4.2厘米,穗长26.1厘米,每穗总粒数159.7粒,结实率73.3%,千粒重31.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1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70%;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4%,长宽比3.2,垩白粒率29%,垩白度3.9%,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0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6.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9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3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6.1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1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7.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秧龄控制在30天内、6~7叶。2.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20厘米×26.7厘米左右,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基本苗6万~7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基肥,每亩施过磷酸钙40~50公斤,适量施农家肥作基肥;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内施总肥量的70%,移栽后15天内施完其余的30%;后期视苗情适施磷、钾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够苗搁田,保水养花,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5

  品种名称:科优8377(区试代号:金科籼杂7号)

  选育单位:武汉金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金科1A×R837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6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茎秆粗壮,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株高123.8厘米,穗长26.9厘米,每穗总粒数161.5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8.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6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2%,长宽比3.3,垩白粒率27%,垩白度4.7%,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0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23%(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59.8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8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长江中游地区宜在4月中旬至下旬播种,长江下游地区宜在5月上旬至中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8~1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1.25公斤,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合理密植,栽插密度低肥水平田块16.7厘米×20厘米,中肥水平田块20厘米×23.3厘米,高肥水平田块20厘米×26.7厘米。3.肥水管理:每亩用纯氮12~13公斤,氮、磷、钾配合施用。施足基肥,基肥占全期施肥量的70%;返青后每亩施尿素7~8公斤;孕穗拔节期每亩施尿素5~6公斤。科学管水,深水返青,浅水活苗,每亩最高苗达30万时及时晒田,后期干湿壮籽,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36

  品种名称:绿丰20(区试代号:HN0463)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试验站

  品种来源:绿三A×WD-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7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茎秆粗壮,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9.2厘米,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74.3粒,结实率75.4%,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6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2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4%,长宽比3.1,垩白粒率23%,垩白度2.8%,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1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77%(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36.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3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7.6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0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49%。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