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706号--公布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失效]
*注:本篇法规已被《农业部公告第844号--审会审定通过的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等》(发布日期:2007年4月9日 实施日期:2007年4月9日)废止

农业部公告
(第706号)


  天优290、京科308、中植棉2号、中黄36、中薯7号等198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业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01

  品种名称:天优29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290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2.1天,比对照Ⅱ优128早熟8.2天。株型适中,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9.6万穗,株高102.9厘米,穗长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46.7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9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80.0%;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4.7%,长宽比3.2,垩白粒率21%,垩白度3.9%,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69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4.0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46.24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减产1.98%(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46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1.33%。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6.37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1.9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华南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3月上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5公斤,每亩本田用种量1公斤,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移栽一般秧龄25~30天或5~5.5叶龄,插植规格一般16.7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每亩栽插1.6万~2万穴、基本苗6万~8万苗;抛秧3~4叶龄为宜,每亩抛1.8万丛左右。3.肥水管理: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生长中期看苗情补施穗肥。水分管理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干干湿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米质较优,产量中等,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02

  品种名称:京福1优527(区试代号:京福优1527)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京福1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6.8天,比对照Ⅱ优128早熟3.6天。株型适中,剑叶宽长,茎秆粗壮,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株高117.5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34.1粒,结实率75.2%,千粒重30.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6级,最高5级,抗性频率80.0%;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27.2%,长宽比3.1,垩白粒率93%,垩白度13.0%,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13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4.3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48.64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减产1.4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39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1.7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23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16.5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华南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每亩秧田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秧田施足基肥,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秧龄30天左右。2.移栽:适当密植,每亩插植2万穴左右,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约6万~8万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蘖肥,前期以80%~90%的施肥量用作基肥和蘖肥;中期控氮增施磷钾肥,促根壮秆,控制无效分蘖;后期看苗适当补肥。水分管理应做到薄水浅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脱水搁田,孕穗期开始复水,后期干湿壮籽。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03

  品种名称:丰富占1号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丝占系统/富清占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4.8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2.4天,比对照Ⅱ优128早熟5.4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群体整齐,每亩有效穗数21.6万穗,株高107.6厘米,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31.1粒,结实率79.4%,千粒重22.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7级,最高5级,抗性频率86.7%;白叶枯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9%,长宽比2.8,垩白粒率40%,垩白度8.0%,胶稠度4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58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3.32%(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50.20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3.71%(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38.74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减产1.90%(不显著);三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0.51公斤。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6.45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2.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华南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作早稻秧龄28~30天移栽。3.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中期轻施复合肥。水分管理上做到浅水回青促分蘖,够苗露晒田控制每亩有效穗数22万穗左右,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成熟期田土保持湿润。4.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04

  品种名称:准两优527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准S×蜀恢527

  已往审定情况:2003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4.9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3.0天,比对照Ⅱ优128早熟6.3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较深,叶片宽长,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13.8厘米,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15.9粒,结实率83.3%,千粒重32.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6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80.0%;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5.2%,长宽比3.3,垩白粒率44%,垩白度8.3%,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50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14.51%(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2.43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3.4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96公斤。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1.21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1.5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华南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2.移栽:每亩栽插1.1万~1.3万穴、基本苗6万~7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水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516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6)还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和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稻区海拔800米以下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05

  品种名称:丰美占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广美/中二占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广东省、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5.4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2.2天,比对照Ⅱ优128早熟4.4天。株型适中,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株高102.4厘米,穗长21.4厘米,每穗总粒数139.3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0.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9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6.7%;白叶枯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7%,长宽比3.1,垩白粒率18%,垩白度3.3%,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5%。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91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6.10%(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1.05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3.0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98公斤。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35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13.1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华南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广东宜于2月底3月初播种,海南大部分地区宜于1月上旬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广东宜于清明前后移栽,海南大部分地区2月下旬移栽,合理密植。3.肥水管理:基肥宜用腐熟的农家肥,多施有机肥,早施重施促蘖肥。前期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中期注意肥水调节,减少无效分蘖;后期注意保持田土湿润,防止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06

  品种名称:天优3550

  选育单位:广西科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天A×3550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1天,比对照博优998迟熟5.7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株高102.0厘米,穗长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53.2粒,结实率74.1%,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0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86.7%;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2.5,垩白粒率81%,垩白度12.0%,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03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4.6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88.29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5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66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1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10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7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华南各地感光晚稻生产季节适时早播,一般7月上旬播完种,培育壮秧。2.移栽:7月中下旬插(抛)完秧,插(抛)足基本苗数,每亩2.3万穴。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尾肥,施肥量参照汕优3550进行。早露轻晒,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07

  品种名称:振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振丰A×广恢998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对照博优998迟熟1.2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较短,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株高103.7厘米,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48.7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4.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6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66.7%;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长宽比2.8,垩白粒率23%,垩白度2.5%,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1.86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2.6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88.07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9.97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4.1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2.80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8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华南各地感光晚稻生产季节适时早播,一般在7月上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一般为10~12.5公斤,秧龄一般控制在25天左右。2.移栽:栽插规格一般为16.5厘米×19.8厘米,每亩插6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中期增施钾肥,后期酌施穗肥。浅水移栽,寸水活苗,薄水分蘖,及时排水露晒田,控制苗峰,防止叶片陡长和增强抗倒能力,后期注意保持湿润。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08

  品种名称:美优998

  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美A×广恢99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4天,比对照博优998迟熟3.0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窄长稍披,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株高104.0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46.6粒,结实率84.0%,千粒重20.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1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40.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8%,长宽比3.1,垩白粒率20%,垩白度1.7%,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9.73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0.01%(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5.36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0.6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2.55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0.3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4.64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2.0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华南各地感光晚稻生产季节适时早播,宜在7月初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宜采用旱育稀植和旱育秧小苗抛栽技术,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插足基本苗,每亩大田应插够2万~2.5万穴,抛秧每亩大田不少于50盘秧。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基肥每亩施400~500公斤农家肥、25公斤碳铵、25公斤磷肥、7.5公斤钾肥;移栽后5天施回青肥,每亩施7.5公斤尿素、7.5公斤钾肥;分蘖肥7.5公斤尿素;后期看苗补肥。合理管水,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5.适时早收:该品种较易落粒,应在成熟度达到九成时开始收割。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稍迟,米质优,产量中等,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09

  品种名称:嘉育253

  选育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G96-28-1/G96-143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7.6天,比对照浙733迟熟0.1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茎秆粗壮,叶片宽挺,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20.6万穗,株高81.4厘米,穗长17.4厘米,每穗总粒数130.1粒,结实率75.3%,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6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6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3%,长宽比2.1,垩白粒率100%,垩白度18.8%,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0%。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2.63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2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99.7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5.6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18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9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0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2.1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稀播育壮秧,每亩秧田播种量控制在30~35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以叶龄不超过5.5叶为准。2.移栽:少本匀株密植,密植规格不低于15厘米×13.3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12万~15万苗。3.肥水管理:每亩总用肥量以控制在60担左右标准肥为宜。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磷肥,基肥应占总用肥量的60%左右;早施、足施苗肥,配施钾肥,促早发;严格控制后期用肥。水分管理上应注意后期保持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0

  品种名称:两优42

  选育单位: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

  品种来源:HD9802S×R4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8.9天,比对照浙733迟熟1.4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21.5万穗,株高87.7厘米,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15.2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8%,长宽比3.4,垩白粒率20%,垩白度2.9%,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2.3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23%(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11.66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8.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2.03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6.1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1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2.1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3月底至4月初播种,宜采用地膜覆盖水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5~2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公斤。2.移栽:秧龄30天左右或叶龄5.5~6.0移栽,株行距13.3厘米×20厘米,每亩插基本苗8.0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中等偏上施肥水平栽培,插秧前施足基肥,并以基肥为主,插秧7天左右每亩追施尿素7~8公斤。每亩苗数达到28万~30万苗时或在5月20~25日晒田,后期田间湿润管理为主。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1

  品种名称:中早25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选181/中早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6.2天,比对照浙733早熟1.3天。株型适中,叶姿挺直,茎秆粗壮,群体整齐,每亩有效穗数21.9万穗,株高82.8厘米,穗长18.5厘米,每穗总粒数108.2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8级,最高5级,抗性频率10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7%,长宽比2.3,垩白粒率100%,垩白度19.3%,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43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15%(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76.76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0.77%(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7.60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0.9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0.73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0.0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3月底至4月初播种,直播在日最低温度≥10℃时。每亩秧田播种量30~3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5~8公斤,直播每亩播种量5公斤。2.移栽:秧龄28~33天或叶龄5叶1心移栽,移栽密度16.7厘米×16.7厘米,每穴插5~6本,每亩基本苗10万~12万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适施穗肥,每亩总用肥量尿素45公斤、氧化钾15公斤、磷肥30公斤。分蘖盛期及时晒田控蘖,幼穗分化期灌水防低温,后期采用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在分蘖盛期和始穗期及时防治螟虫,在始穗破口期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2

  品种名称:先农1号

  选育单位:江西省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优IA×先恢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6天,比对照金优402迟熟1.3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1.9万穗,株高93.4厘米,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09.2粒,结实率86.9%,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2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5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5%,长宽比2.6,垩白粒率56%,垩白度5.7%,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63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8.01%(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34.97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2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9.80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1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45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8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秧龄25~30天,每亩秧田播种量15~2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2公斤,农膜覆盖育秧。2.移栽:合理密植,株行距20厘米×1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栽基本苗10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1公斤,氮、磷、钾肥比例为1.1:0.5:0.8。基肥为主,占55%;追肥为辅,占40%,追肥要早;中后期看苗巧施穗粒肥,占5%,切忌氮肥施用过多。注意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复水后浅水灌溉,有水孕穗,干湿壮籽,乳熟前不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3

  品种名称:陆两优996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陆18S×996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7天,比对照金优402早熟1.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每亩有效穗数19.6万穗,株高95.1厘米,穗长20.0厘米,每穗总粒数129.0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7.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9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3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2.3%,长宽比2.8,垩白粒率91%,垩白度11.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2%。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51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17%(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4.67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2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59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7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60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3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水育秧3月底播种,旱育秧适当早播,每亩秧田播种量8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2~2.5公斤。2.移栽:一般旱育小苗3.1~4.1叶抛栽,水育小苗4.5叶(秧龄25天)左右移栽,插植密度16.5厘米×20厘米或抛栽密度每亩2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栽插(抛)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一般每亩需施纯氮11~12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7公斤。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耙田时每亩施入25%水稻专用复混肥50公斤,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再追施尿素7.5~10公斤,孕穗期每亩施氯化钾6~7公斤。分蘖期干湿交替促分蘖,孕穗期以湿为主,保持田面有水层,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坚持强氯精浸种防止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生育期间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4

  品种名称:准两优2号(区试代号:准两优402)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准S×R40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金优402迟熟2.2天。株型较散,叶色较浅,每亩有效穗数22.3万穗,株高94.6厘米,穗长20.0厘米,每穗总粒数100.8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8.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8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2.4%,长宽比3.2,垩白粒率84%,垩白度12.7%,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8%。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2.65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5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3.66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0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16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7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2.49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3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早稻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在3月下旬抢晴天播种。2.移栽:4月下旬抛秧或移栽,移栽每亩2万穴为宜,抛秧每亩基本苗8万~9万苗为宜。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4.7公斤、五氧化二磷9.3公斤、氧化钾10.7公斤。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后期看苗施肥,有机肥与化肥适量搭配。水分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后期不宜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5

  品种名称:内香2924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2A×内恢92-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2天。株型适中,剑宽而挺,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株高112.6厘米,穗长25.1厘米,每穗总粒数160.7粒,结实率74.5%,千粒重30.9克。抗性:穗瘟病平均5.9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39.3%。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9%,长宽比3.0,垩白粒率19%,垩白度2.9%,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1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1.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5.0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1.7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2.移栽:每亩栽插1.3万~1.5万穴,基本苗保证在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后期忌脱水过早。其它栽培管理措施与汕优63相似。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6

  品种名称:冈优825(区试代号:F3001)

  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冈46A×嘉恢825

  已往审定情况:2005年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4天。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片挺直,叶色浓,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株高112.7厘米,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68.6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8.2克。抗性:穗瘟病平均4.6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46.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2.0,垩白粒率84%,垩白度12.9%,胶稠度4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60%(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4.3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1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2.7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6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2.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5万~2.0万穴,规格16.5厘米×26.4厘米,每穴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忌后期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516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8)还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7

  品种名称:冈优6366

  选育单位:四川省仁寿县陵州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46A×陵恢636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2天,与对照汕优63相同。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挺直,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0.4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76.3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7.7克。抗性:穗瘟病平均5.8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32.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长宽比2.4,垩白粒率51%,垩白度8.4%,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2%(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1.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0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5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51%。

  栽培技术要点:栽培上参照其它冈型组合。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与汕优63同期播种。2.移栽:每亩栽插1万~1.5万穴、基本苗10万苗左右。3.施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18

  品种名称:益农1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K17A×R866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1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1天。株型适中,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株高111.4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0.3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7.1克。抗性:穗瘟病平均6.6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25.0%。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6%,长宽比2.7,垩白粒率47%,垩白度7.1%,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