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突出重点商品深入开展市场专项整治,商品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总局的要求,自2004年以来,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共检查食品经营主体2266万户次,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案件14.3万件,有效地维护了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消防产品、糖精及含糖食品、建筑装饰材料、移动电话机、废旧显象管等商品的专项整治,有效维护了有关商品的经营秩序。
二是狠抓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商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食品等重要商品为重点,加强商品质量监管,实施商品分类管理,强化商品质量监测,引导经营者加强自律,从商品质量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退市进行全程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仅2005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对900余种商品进行了质量监测。据全国31个省级工商局对 185个城市的1335家经销单位销售的食品质量监测数据统计,其监测综合合格率为76%,其中奶制品合格率与上年相比提高了16.72%。北京、上海、福建、湖南、山东、山西等省、市工商局分别召开了商品质量监管专题会议,江苏省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大会,从而有力推动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
三是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商品准入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按照总局的部署,各地积极推进监管制度改革和监管方式、方法的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流通领域商品市场准入、商品质量监测和商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狠抓各项监管制度的落实工作,监管执法效能不断提高。全国31个省级工商局、91%的市(地)级工商局、85%的县 (区)级工商局和75%的工商所已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相关制度,并督促指导17.8万户食品经营企业、132.5万户食品经营个体户、8.8万家超市和 2.9万个集贸市场建立了相关商品准入制度。不少地方还积极推进商品协议准入制度和场厂挂钩、场店挂钩制度建设,辽宁、四川、河北、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天津、江西、黑龙江、河南、重庆、云南、陕西、新疆等省、市、区工商局都建立了商品准入制度,下发专门文件,特别是上海、北京、福建、河南、山东、江西、山西等以省、市政府名义出台了相关文件,商品准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四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市场和消费者反映突出的商品质量问题,在打假治劣和抓落实上狠下功夫,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同时,针对服务领域存在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内蒙古、吉林、安徽、海南、贵州、西藏、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工商局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开展“维权反欺诈”工作。各地还加强了对餐饮、旅游、修理、美容美发、电信等重点服务行业的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案件11.6万件,案件总值 14.8亿元,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302个,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11件。其中: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案件3.4万件,案值1.4亿元。还查处了5173件欺诈消费者行为案件,受理消费者申诉7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2.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