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科学技术部关于发布“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强地震短期预测及救灾技术研究”课题申请指南的通知

  (3)建立应急技术综合集成实验平台。
  2.研究内容
  (1)建立有毒有害气体的扩散模型,并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和扩散过程的动画仿真;
  (2)给出地震火灾发生危险概率模型,建立地震火灾蔓延模型,并进行地震火灾蔓延过程的仿真模拟;
  (3)建立地震间接损失评估模型和分析方法,给出评估结果的信度指标;研究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整体功能失效快速评估方法,建立生命线系统的损失评估模型;
  (4)建立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震害快速识别模型与相应的算法、数据存储标准;建立基于遥感震害评估模型的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模型;建立一整套利用遥感图像开展震害评估的技术思路,完成技术途径报告;研制基于遥感图像的震害损失快速评估软件;
  (5)研究影响震害损失评估精度的主要因素,提高评估技术的科学性,提升评估结果的精度水平;研究地震灾害的地区差异性,建立分区、分类、分级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建立完整的地震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模型及其信度评价体系;
  (6)研究我国各地在地震应急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特征,提出各类别相应的应急对策方案,确立各地市(重点监视防御区到县)的地震应急系数;
  (7)研制适应于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需要的灾区应急需求评估模型体系,包括:救灾队伍类需求、救灾物资类需求,并研制大动态调度指挥模型;
  (8)研究并建立模型,判断灾区毁坏设施、道路、桥梁的优先抢修次序,危险源紧急处置的先后次序及紧急处置方案,重要目标震时优先保护先后次序;
  (9)完成上述模型的集成系统建设;
  (10)提交《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工作标准与规范》、《省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工作标准与规范》、《地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工作标准与规范》、《地震现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工作标准与规范》、《各级指挥系统数据传输约定与传输规范》、《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讨论稿和建议稿。
  3.考核指标
  (1)适用条件
  范围:全国尺度,特别是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大中城市;
  基础数据:依据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内容约定》,以某一示范区或示范城市为例。
  (2)运行环境
  运行地点: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运行系统:WINDOWSNT/2000及其后续系列操作系统;
  后台GIS系统:ARC/INFO,SDE,Oracle;
  前台显示系统:基于ARCVIEW8.1基础上的显示软件。
  (3)精度
  不同模型具有不同的应用精度要求,一般分为1:25万-1:5万、1:5万—1:1万和1:2000—1:500三种精度,应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模型精度。
  (4)响应速度
  各模型应在收到启动数据后5-10分钟给出初步结果;遥感评估模型应在得到灾区遥感图像后2-4小时内完成震害初步识别和损失初评估,12小时内完成震害与损失的评估。
  (5)动态性
  根据地震的基本参数、或震后不断传来的现场信息,实时生成救灾指挥所需的各类评估信息和决策辅助意见,并不断进行动态修正。
  (6)可视化
  模型所输出的结果可以队列形式排列,等待向指挥部大屏幕显示。显示内容须包括2方面:其一是空间化的结果表示,如疏散路线、爆炸点位置等等;其二是表格化结果表示,如救灾物质需求数量、估计的人员伤亡数量等等。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