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2003年3月1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针对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后“三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农业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特制定《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网络,使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一是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二是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没有法律保障;三是用于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四是有限的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二是我国加入WTO,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两个历史性转变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我国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