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1985年8月1日)
(一)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这已成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又是随着时代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因此,在它的教学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同时必须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
小学:配合语文、历史、艺术课和课外活动的内容,以生动的形象,由近及远地进行以“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包括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指导学生从小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各种正确的行为习惯,包括在真理面前和在人格上人人平等的观念,勤俭、节能和守时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并帮助家庭、别人、公众的能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与小学教育密切配合。学前教育要为小学教育的有关方面做准备。
中学:在初中阶段,要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了解和遵守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树立遵守法律和纪律的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树立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在高中阶段,要进行初步的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幸福与牺牲、革新与传统、成功与失败、感情与理智、环境与毅力、精神与物质、先进性与群众性、理想与现实、现象与本质、中国与世界等一系列相互关系,初步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逐步树立为建立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中学的语文课、历史课、艺术课和课外活动,要按照各自的特点继续注意同思想理论课互相密切配合。
中学(特别是初中,甚至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必须适时地以亲切严肃的态度教好生理卫生课,进行自尊互尊教育,防止早恋现象和其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