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中心根据深圳特区居民失业率上升,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的形势,配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加大失业人员再就业力度,专门成立了“特区居民就业服务部”,针对市场要求开展即时服务,并规定该部员工每人每月必须介绍30人以上的失业人员成功就业。此外,1996年初,中心还设立了“家政部门”,组织失业人员开展家政服务,使特区近百名大龄失业妇女以多种形式实现了就业。
三、大胆实践,探索新的职业介绍服务模式。
中心在实践中发现,必须改变传统的你来我往式的中介服务方式。企业设点招聘和前来应聘的求职者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盲目撮合,成功率不高,影响中心的服务效果和竞争力。他们尝试着举办针对求职者群体特点和企业特殊要求的大型招聘交流会,举办了“特区居民就业交流大会”、“旅游劳务人才交流大会”、“特区妇女就业交流大会”、“特区首届职中、技校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交流会”等等。还先后与省外商协会举办了95、96两届“特区外商投资企业劳务人才交流大会”,自办了两届特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大会。
四、敢于创新,努力开发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
为了向用人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中心建立起“深圳特区劳动力资源交流信息网”。运用“会员制”方式,发展了一部分经常招聘员工的企业单位入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供给站,以便能够快速、准确、高效地沟通劳动力供求信息。会员单位一经与中心签约,便可享受一年的服务,包括免费获取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招聘和委托招聘,优惠参加中心举办的各类劳动力交流大会,优先组织在市内外招调短缺技术人员等。
中心劳动力资源信息网还建立了与全国各地近百家职介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关系,适时组织特区短缺劳动力输入。由中心将深圳市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信息传递给内地劳动力供给基地,基地根据要求将相应信息反馈给中心,再由中心委托内地职介机构或培训机构将合格的应聘者输送到用人单位。如遇用人单位急需,中心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带领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直接赴内地进行现场招聘。
以服务为本,为劳动者就业服务为开展就业工作服务
北京市西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成立于1988年初,是北京市挂牌最早的职业介绍机构之一,中心共有22名工作人员,内设五所二部:职业介绍服务事务所、电脑咨询服务事务所、外埠人员务工服务事务所、职业指导服务事务所、综合服务事务所、《招工招聘报》编辑部、信息公关部。
几年来,西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了720场大中型招工招聘洽谈会,接待招聘单位5.1万家(次),求职人员97万人(次),为1.2万人(次)流动人员寄存了人事档案,从外省市输入12.6万人(次),向外地推荐输出1250人次,为市民介绍了3000余名家庭服务员,赢得了用工双方的好评,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以及社会各界的称赞。
一、以信息为基础,拓展服务领域。
西城区职业介绍工作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为基础,不失时机地开拓服务领域。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创办信息报,扩大对外宣传。1993年底,中心创办了《招工招聘报》,调聘专业人员成立了编辑部。在编辑部同志的努力下,这份小报很快成为了一份重要的信息载体,活跃在劳动力市场,穿梭于用工双方。现已出版85期,刊发用工信息4000余条、个人求职信息200余条、具有指导性、政策性、参考性的文章300余篇。
2.建立人才资源管理系统和招聘信息网络。中心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节约其它开支,先后购置了计算机设备,开发服务软件。电脑咨询服务事务所现有二台主机,五台终端机,配有专门的机房,由专业人员管理,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管理、就业综合统计、企业招聘管理、求职登记等全部纳入微机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
3.以广播为导向,以《快讯》为媒体,加速信息传播。日益增多的洽谈会吸引了众多的单位和个人。为使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更快更直接了解信息,中心及时增设了具体服务项目,成立了广播站,每逢周三、五开播,内容有招聘指南、信息天地、求职热门话题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没有满足需求的单位,将其用人信息刊登在《招工招聘报快讯》上。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洽谈的成功率。
4.利用信息长廊,发挥广告效应,实现代招服务。
中心地处月坛公园内,在“天香庭”开辟了信息长廊,设有信息厨窗。为一些用工单位贴上招工招聘广告,每周前来应聘的求职者大部分都很喜欢这种招聘方式。他们看完简章,应聘时有备而去,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招聘效果。
二、健全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