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发展新知识、孕育新技术的主要源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基石和源头作用。要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要强调科教结合,广泛服务,加强组织,加大力度,提高效益,增强后劲。根据中央《决定》和高等学校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方位投入,有重点地组织突破。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充分利用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各类专业人才比较配套的有利条件,广泛动员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面向生产应用第一线进行研究开发,全方位为各行各业发展服务。同时,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选择一些重大关键问题,组织优势力量实行重点突破,以期取得有带动作用的重大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创立丰功传绩。
(二)需求导向和技术推动相结合。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开发;同时,也要十分注重从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中开拓出新的生产应用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发挥高等学校特长,也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发展能力。
(三)培养人才与研究开发相结合。科教兴国,人才是关键。人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发展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高等学校不仅要结合研究开发工作,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一定科技文化知识与能力的新生力量,还应肩负在职人员培训和深造的任务。要通过培养、培训人才和人员交流,促进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远近兼顾,合理部署。根据我国国情,高等学校大部分科技力量应投入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也要组织相当一部分队伍进行较长远的研究,把基础性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孕育新技术、新工艺,为下个世纪作好必要储备,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五)既要重视创新,也要重视推广应用。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泉。高等学校要在创新知识与技术中起先导作用,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更新提供基础与支撑;同时,要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此类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科技活动。高等学校要努力提高成果转化率。为此,要加强技术集成,提高工程技术配套能力,以便更有效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实际效益。
(六)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各高等学校要把科技工作的重点放在为振兴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点大学同时还要放眼全国,力争为国家发展多作贡献,有突出优势的学科领域,争取参与全国科技攻关,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七)产学合作,共同发展。这是高等学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学校与企业各具优势、特色,有很强互补性,要建立起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良好伙伴关系。
二、分层次有重点地抓好一批项目
高等学校要发挥地域分布广、学科众多、各类人员配套及与国内外各界联系密切等特点和有利条件,广泛组织科技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在不同层次上积极参与承担国家、地方、行业的推广计划、攻关计划、高技术计划、重大科技工程计划、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计划等各级各类科技任务;广泛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人员培训、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等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力量。
各级高教主管部门都要积极会同经济、科技部门,围绕本地区、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高等学校科技力量,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并切实抓出成效。各校都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着力抓好若干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