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建立国家和行业的研究基地,稳住—支少而精的研究力量。“稳住”的主要部分是以若干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一批优势专业为基础,加强综合与集成,组建先进制造技术、汽车、生态农业工程装备、能源装备等研究机构,由国家和行业通过经费支持、重点项目安排、政策扶持等方式切实予以保证;对标准、信息、软科学等公益性研究,也要采取不同形式稳住一支精干的队伍。
20.健全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设有机械、汽车有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应结合教学工作,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和设备的潜力,在基础性研究和培养科研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1.建立社会化的技术支持体系。机械、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服务体系的支持,特别是10万家中小企业。为此要建立、健全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地方机械研究所等一批技术服务、技术中介、技术推广机构组成的网络化科技服务产业,从事技术咨询、检测、开发、推广、培训、信息服务、企业诊断等项活动。
设计院应加快向企业化的工程公司过渡,成为社会化的技术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工程,造就兴业人才
22.组织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其目的是培养造就一支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具有奉献精神、跨世纪的高水平管理干部、科技专家和高技能工人队伍。特别要重视造就一支具有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管理方法、通晓现代企业运行、在市场经济中擅长开拓、创新、具有良好个人品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鼓励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开拓进取。对作出突出贡献者,要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要提倡发扬敬业和奉献精神。
为确保“人才工程”的顺利实施,设立“机械工业人才基金”。
23.发挥部属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地的作用。部属高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重点发展机械、汽车工业急需的新兴学科。本着“减少专业、拓宽基础、柔性设置”的原则,加快专业、学科的调整与改造,积极、稳妥地实施部属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布局,推进产学合作和部省联合办学;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振兴需要、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运行机制。
24.提高企业素质关键在教育。通过100家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职工教育改革试点,促进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对职工教育要加大投入,充实师资力量,加强各级培训基地建设,在全行业建立较完整的职工培训体系;确立行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企业自主办学体制,按照注重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各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坚持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规范性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并重,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科技、文化素质。
2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要紧密联系生产,推行“教学--技术服务--生产实践”三结合的教育模式。逐步实现通用技术工种“变招工,为招生”,对其它工种人员的补充、转岗、换岗,也要贯彻“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完善配套政策,形成“培训--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继续完善各类岗位规范和技能鉴定规范,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考核评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