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要摆脱经济困难局面,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要振奋精神,转变观念,眼睛向内,深入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要抓好资产管理,对存量资产认真进行清理分析,按照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把存量资产盘活。按照企业管理以财务为中心,财务管理以成本为中心的思路,建立和完善内部承包责任制、内部经济核算、内部银行和经营调度“四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机制,强化目标成本管理。要对煤炭生产、多种经营和后勤服务进行科学界定,实行分别统计,分别核算,解决内部吃“大锅饭”问题。要从严治矿,从严治厂,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严格的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对条件很差、成本很高、扭亏无望的矿井,采取减产和关停措施。同时扩大经济效益好的矿井产量。
六、深化改革,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进一步转变煤炭工业管理部门职能,对企业实行“行业管理,资产监管,分类指导,政策扶持,推向市场”的宏观管理方式。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行业管理和国有资产监管来进行。并要使这两项职能逐步分开。行业管理主要进行“规划、监督、协调、服务”。在目前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对国有重点煤矿还要通过下达盈亏指标及安全控制指标等进行管理。资产管理主要抓好煤炭工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向特大型、大型煤炭企业及国有资产经营(控股)公司派出人格化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煤炭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管。
2、要把国有重点煤矿作为改革的重点。国有重点煤矿是我国煤炭工业的骨干,是公有制煤炭经济的主体,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点煤矿的宏观管理,搞好搞活这部分煤矿。国有重点煤矿从1985年开始历时11年的总承包,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两个“大锅饭”问题,对煤炭工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政企不分等问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九五”期间,对国有重点煤矿不再采用总承包这种形式,而实行分类指导的办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将企业逐步推向市场。即对国有重点煤矿93个中央财政企业,按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划作三大类。分别提出不同要求。第一类资源条件比较好的,从1996年开始,实行自负盈亏,不再给予亏损补贴。第二类条件中等的企业,“九五”期间要逐步扭亏为盈。第三类是进入衰老报废期及资源条件很差的企业,亏损严重,经济十分困难,是煤炭行业困难和不稳定因素集中所在,也是“九五”时期工作的重点。对这类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使其逐步减亏,走出困境。
3、对国有重点煤矿实行“抓大放小”方针。即抓好大的企业,放开小的企业。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和改制、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思路,推进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改革。1995-1996年,点面结合,重在试点,着力抓好兖州、郑州、盘江、平顶山、邢台矿务局和平朔公司、中煤建安公司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1997-2000年在面上逐步推开。同时要以矿区为单元,以产权联结为纽带,以国有重点煤矿为核心,联合不同所有制、不同投资渠道的煤炭企业或其他企业,组建以煤炭为本、综合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控股)公司。对小型国有煤炭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有的可以实行承包、兼并、联合或租赁,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有的可以拍卖。通过各种经营形式,增强活力。
4、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对国有重点煤矿内部的二级单位,要继续实行和完善模拟法人运转,有条件的可成为独立法人。将国有煤炭企业办的学校、医院、托儿所、食堂、文化娱乐、公安、检察等具有社会功能的单位,逐步分离出去。有的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有的成立服务性公司,逐步推向市场。有些煤矿由于受条件限制,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还要“办社会”,但这方面的项目也应实行单独核算,避免吃“大锅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