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日制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1996年6月7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国家教委在总结十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经验基础上,组织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和教师意见,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今年4月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已审议通过。现印发试行,并就贯彻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课程标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也是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的评估依据,以及指导编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依据。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全体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标准》,并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开展各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
  二、抓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
  《课程标准》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伦理学、法学、教育法规,以及教材教法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和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增强贯彻《课程标准》的自觉性。
  三、《课程标准》自1997年秋季开学后逐步在高中各年级试行
  1997年秋季开学,《课程标准》先在试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的省市中试行;1998年秋季开学后,《课程标准》在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各年级中试行,同时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高中部分)逐步停止使用。《课程标准》试行过程中,各地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充实《课程标准》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不断研究和解决《课程标准》试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将情况反映给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课程标准》解释权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

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

                 序言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初中思想政治课以及大学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整体上相互衔接。高中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时事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学校其它各项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的督导与评估、学习的考核与评价,都必须依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经济常识)

                教学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概况;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志向。

               前言(1课时)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经济是指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识记:              │
│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  1.经济的基本含义。     │
│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结│  2.《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 │
│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
│  《经济常识》主要讲述与我国公│理解:              │
│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  从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以│
│经济的基本知识。        │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经济活动的│
│  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实际需要三个方面,说明学习《经济常│
│                │识》的意义。           │
└────────────────┴─────────────────┘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8课时)

┌──────────────────────────────────┐
│    商   品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识记:              │
│的总和。            │  1.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   │
│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  2.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
│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  3.商品经济有简单商品经济、资│
│  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
│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既│种类型。             │
│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                 │
│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  理解:            │
│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  1.比较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产品的联系和区别。        │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  2.举例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
│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属性,缺一不可。      │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  3.区别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
│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劳动时间,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
│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某种使│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4.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
│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的关系。            │                 │
├────────────────┴─────────────────┤
│    货   币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识记:              │
│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1.货币的职能。       │
│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2.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职能。             │。                │
│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以货币│                 │
│为煤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理解:              │
│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
│货币符号。           │膨胀的含义。           │
│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                 │
│要的数量,纸币就会贬值,引起物价│运用:              │
│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  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
│                │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
│                │认识货币的作用。         │
├────────────────┴─────────────────┤
│     价  值  规  律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理解:              │
│。               │  1.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
│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
│,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       │
│交换。             │                 │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运用:              │
│  价值规律的作用。      │  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                │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课时)

┌──────────────────────────────────┐
│  社 会 主 义 的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 4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识记:              │
│制度的基础。          │  1.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社│
│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
│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  2.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   │
│用。              │  3.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
│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联│制形式。             │
│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
│层经营体制。          │和按劳分配。           │
│  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
│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理解:              │
│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  1.根据典型事例或统计资料,说│
│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明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
│  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用。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2.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                │力发展的规律,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
│                │  3.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
│                │制结构两方面,说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4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狭义的市场和广义的市场。  │识记:              │
│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1.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2.几种主要的市场。     │
│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包括平等性│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
│、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方面。│  4.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需要国家│。                │
│实行宏观调控。         │                 │
│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理解:              │
│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  1.从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
│  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滞后性的一面,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
│础,以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为生产目│要性。              │
│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阐释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
│。               │明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要性。              │
│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  3.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
│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社│观调控三方面,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的基本特征。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                 │
│裕为根本目标。         │运用:              │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
│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
│                │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
│                │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
│                │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
│                │义制度的优越性。         │
└────────────────┴─────────────────┘

            三、企业和经营者(6课时)

┌──────────────────────────────────┐
│     企 业 是 市 场 的 主 体 ( 4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市场的主体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识记:              │
│参加者。            │  1.市场主体的基本含义。   │
│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  2.企业的基本含义。     │
│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  3.企业的分类。       │
│经济组织。           │  4.股份公司和股票、企业法人和│
│  企业按经营内容、所有制性质、│法人代表的基本含义。       │
│规模和组织形式,可划分为不同的类│                 │
│型。              │理解:              │
│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  1.阐释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经营管│
│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理水平,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
│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巩固社会主义制│产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度。              │  2.阐释企业依法竞争、优胜劣汰│
│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的道理,表明在竞争中,出现企业的破│
│  企业在市场中依法平等竞争,优│产、兼并是必然的。        │
│胜劣汰。            │                 │
│                │运用:              │
│                │  收集有关资料,说明搞好国有大中│
│                │型企业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
│                │义。               │
├────────────────┴─────────────────┤
│       企 业 的 经 营 者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处于│识记:              │
│中心地位;党组织起政治核心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   │
│职工以主人翁的身分参与企业的民主│                 │
│管理。             │理解:              │
│  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和│  1.从对国家财产负责,全心全意│
│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依靠工人群众两方面,说明国有企业的│
│  企业的经营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企业与│
│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职工的关系。           │
│  企业的经营者要注意维护企业的│  2.从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文化│
│形象和信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科技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               │方面,说明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                │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
│                │素质和业务素质。         │
│                │  3.列举不正当竞争的实例,说明│
│                │成功的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注意企业的│
│                │信誉和良好的形象。        │
└────────────────┴─────────────────┘

            四、产业和劳动者(7课时)

┌──────────────────────────────────┐
│     三  大  产  业  (  4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识记:              │
│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二产│  1.三大产业的划分。     │
│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  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的基本含义。           │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  3.科教兴农的典型事例。   │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  4.乡镇企业的发展概况。   │
│基础的基础。          │                 │
│  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理解:              │
│高效农业。           │  1.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工业是国│
│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经济的主导。          │
│。               │  2.引用生活中的实例,阐释发展│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第三产业的意义。         │
│  我国主要的工业部门和支柱产业│                 │
│。               │运用:              │
│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现代化│  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事│
│经济的重要特征。        │例,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
│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    │
├────────────────┴─────────────────┤
│    劳 动 者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识记:              │
│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平│  1.劳动者的主要权利。    │
│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  2.劳动者的主要义务。    │
│休息休假,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以及│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
│提请劳动争议的处理等。     │同的原则、法定程序和基本内容。  │
│  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包括:完│  4.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  5.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
│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原则。              │
│业道德等。           │                 │
│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理解:              │
│定并有法律保障的。       │  列举事例,说明劳动者提高职业技│
│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
│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                 │
│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   │运用:              │
│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要符合既│  结合个人的职业志愿,谈谈劳动者│
│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应该怎样以主人翁姿态坚持劳动权利和│
│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义务相统一。           │
└────────────────┴─────────────────┘

            五、财政和税收(6课时)

┌──────────────────────────────────┐
│      国 民 收 入 与 财 政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国民收入的分配用于积累与消费│识记:              │
│两个部分。           │  1.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
│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
│  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预│  2.我国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
│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范围。              │
│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国有企│                 │
│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理解:              │
│收入;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  1.从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
│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要两个方面,说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
│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关系的原则。           │
│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预算│  2.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促│
│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进经济发展、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提高│
│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预算收入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巩固政权等方面,│
│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
│  增加财收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                 │
│设。              │                 │
├────────────────┴─────────────────┤
│  税  收  与  纳  税  人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识记:              │
│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  1.税收的基本含义。     │
│的基本形式。          │  2.税收的基本特征。     │
│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税收│  3.纳税人的基本含义。    │
│的基本特征。          │  4.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
│  我国税收的性质。      │                 │
│  我国税收的作用。      │理解:              │
│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  1.举例说明我国税收取之于民,│
│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用之于民。            │
│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  2.从增加财政收入的渠道和调节│
│民应有“纳税人”意识。     │经济的杠杆两个方面说明税收的作用。│
│                │  3.举例说明偷税、欠税、骗税、│
│                │抗税的表现,明确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
│                │,应负法律责任。         │
│                │                 │
│                │运用:              │
│                │  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
│                │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
│                │。                │
└────────────────┴─────────────────┘

            六、银行和储蓄(5课时)

┌──────────────────────────────────┐
│   我  国  的  银  行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识记:              │
│业务的金融机构。        │  1.银行的基本含义。     │
│  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巨大的作│  2.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
│用。              │银行各自的主要职能。       │
│  我国银行的分类。      │  3.支票、汇票、信用卡的用途。│
│  几种主要信用工具。     │                 │
│                │理解:              │
│                │  从银行是国家领导和组织现代化建│
│                │设的有力工具,说明银行的巨大作用。│
├────────────────┴─────────────────┤
│   公  民  的  储  蓄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储蓄的作用。        │识记:              │
│  银行储蓄存取款的基本原则是:│  1.我国银行储蓄存取款的基本原│
│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则。               │
│储户保密。           │  2.我国现有的主要债券(国库券│
│  债券的特点和作用。     │、国家建设债券、金融债券)及其作用│
│  我国的商业保险及其职能和作用│。                │
│。               │  3.商业保险的作用以及购买保险│
│                │的一般程序。           │
│                │                 │
│                │理解:              │
│                │  从国家经济建设和公民个人经济生│
│                │活两个方面,说明储蓄的作用。   │
│                │                 │
│                │运用:              │
│                │  根据储蓄、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
│                │,模拟家庭收入,提出一项家庭投资的│
│                │计划。              │
└────────────────┴─────────────────┘

          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6课时)

┌──────────────────────────────────┐
│  商  品  服  务  市  场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商品服务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识记:              │
│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    │  商品服务市场的范围。     │
│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
│”的交易原则。         │理解:              │
│  发展商品服务市场的作用。  │  1.分析几种违背商品服务市场交│
│                │易原则的行为,明确其危害性。   │
│                │  2.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                │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对于促进生产和提高│
│                │人民质量的作用。         │
├────────────────┴─────────────────┤
│        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4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家庭消费包括物质生活消费、精│识记:              │
│神文化生活消费、劳务消费等方面。│  1.公民个人和家庭生活消费的基│
│  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要与家庭│本内容。             │
│收入相适应。          │  2.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  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  3.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
│  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主要│要机构。             │
│权利是: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  4.依法解决消费者和经营者争议│
│了解商品和服务;选择商品和服务;│,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般程序。  │
│要求公平交易;索取赔偿;人格尊严│                 │
│、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等。   │理解:              │
│  消费者要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  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青年│
│益。              │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铺张│
│  解决消费者与经营者争议的途径│浪费,应当适度消费。       │
│。               │                 │
│                │运用:              │
│                │  1.根据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要│
│                │与家庭收入相适应的原则,模拟一份个│
│                │人和家庭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
│                │  2.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伪劣│
│                │商品的危害,谈谈消费者如何保护自身│
│                │的合法权益。           │
└────────────────┴─────────────────┘

        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7课时)

┌──────────────────────────────────┐
│  当  代  世  界  市  场  (  4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世界市场(国际市场)是各个国│识记:              │
│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  1.世界市场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类│
│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     │型。               │
│  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  2.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   │
│化、竞争激烈化、区域集团化、跨国│  3.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
│公司迅速发展,是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现状和作用。   │
│特点。             │  4.世界市场价格的基本含义。 │
│  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   │  5.外汇与汇率的基本含义。  │
│  世界市场价格是世界市场上商品│                 │
│交换的价格,是国际商品价值的货币│理解:              │
│表现。             │  1.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以及│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
│强行不等价交换。        │要求几方面,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
│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  2.列举实例表明,发达资本主义│
│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不等价交换,从│
│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身上榨取高额利润│
│向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               │                 │
├────────────────┴─────────────────┤
│      我 国 的 对 外 贸 易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地区)之│识记:              │
│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  1.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   │
│动,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  │  2.对外贸易的几种方式。   │
│  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  3.海关和关税的基本含义。  │
│,进口总额大于出口称为逆差。  │                 │
│  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    │理解:              │
│  对外贸易包括对等贸易、展卖、│  1.说明征收关税的道理,以及关│
│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几种方式。 │税保护对于发展民族工业的意义。  │
│  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  2.根据典型实例或统计资料,说│
│机关;关税是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明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
│品征收的一种税。        │用。               │
│  征收关税及关税保护的意义。 │                 │
│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运用:              │
│互利原则。           │  引用典型事例,说明在对外经济活│
│                │动中,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坚持独│
│                │立自产、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

         二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哲学常识)

                教学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
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
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前言(1课时)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基│识记:              │
│本活动。            │  1.哲学的含义。       │
│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
│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观和方法论。           │
│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科学│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
└────────────────┴─────────────────┘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8课时)

┌──────────────────────────────────┐
│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识记:              │
│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  物质的概念。         │
│提。              │                 │
│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理解:              │
│是客观的。           │  1.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说明,自然│
│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界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2.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
│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
│                │然界的客观性。          │
│                │  3.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
│                │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                │  4.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
│                │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                │”。               │
├────────────────┴─────────────────┤
│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识记:              │
│。               │  宗教观念的本质。       │
│  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                 │
│幻和歪曲的反映。        │理解:              │
│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
│  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
│。               │反映。              │
│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2.用实例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
│  不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
│着不同的反作用。        │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
│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差别。             │
│。               │  3.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或联│
│                │系个人经历,比较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
│                │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
│                │                 │
│                │运用:              │
│                │  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
│                │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说明│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
├────────────────┴─────────────────┤
│   从 客 观 存 在 的 实 际 出 发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识记:              │
│基本问题。           │  1.哲学的基本问题。     │
│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物质│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
│决定意识。           │歧。               │
│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                 │
│决定物质。           │理解:              │
│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对│  1.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
│客观的符合;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
│是主观对客观的背离。      │合客观。             │
│  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立足点。           │                 │
│  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运用:              │
│社会主义。           │  1.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
│  青年学生应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关│
│反对唯心主义。         │系。               │
│                │  2.联系个人成长的几个事例,讲│
│                │述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
│                │心主义的体会。          │
└────────────────┴─────────────────┘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8课时)

┌──────────────────────────────────┐
│      坚 持 联 系 的 观 点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识记:              │
│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含义。         │
│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
│  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              │
│  把握因果联系,提高人类活动的│  1.引用实例,表明每一事物都处│
│自觉性、预见性。        │于普遍联系之中,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
│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整体。      │
│系。              │  2.描述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
│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体联系。             │
│目标。             │  3.用具体事例表明,人们可以根│
│                │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
│                │的具体联系。           │
│                │  4.针对若干基本事实,判断何为│
│                │原因,何为结果,并列举若干互为因果│
│                │的事例。             │
│                │  5.用实例表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
│                │                 │
│                │运用:              │
│                │  1.根据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                │,说明几个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
│                │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对几个│
│                │世人注目的当代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
│                │响作出判断。           │
│                │  2.按照整体优化的原理,为办某│
│                │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设计一个方案。  │
├────────────────┴─────────────────┤
│      坚 持 发 展 的 观 点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理解:              │
│。               │  1.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的具体实例│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概述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
│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  2.在分析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
│亡的过程。           │静止是相对的基础上,明确运动是物质│
│  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根本属性。           │
│的灭亡。            │  3.结合实例,比较新旧事物,揭│
│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示事物发展的实质。        │
│  要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                 │
│过程。             │运用:              │
│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  1.根据辨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的阶段和地位。         │,分析一两个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
│  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                │
│长。              │  2.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
│                │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
├────────────────┴─────────────────┤
│     按 客 观 规 律 办 事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理解:              │
│是有规律的。          │  1.剖析几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说明规律的概念。        │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2.比较说明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
│  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间的联系与区别。         │
│。               │  3.比较说明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
│  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系与区别。            │
│。               │  4.列举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
│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例,表述规律的客观性。      │
│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  5.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
│律办事。            │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
│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                 │
│统一的。            │运用:              │
│                │  1.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
│                │习的体会,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 │
│                │  2.根据坚持“实事求是”与“解│
│                │放思想”相统一的道理,分析改革开放│
│                │中的典型事例。          │
└────────────────┴─────────────────┘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7课时)

┌──────────────────────────────────┐
│    事 物 都 是 一 分 为 二 的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识记:              │
│关系叫做矛盾。         │  1.“对立”的基本含义。   │
│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  2.“统一”的基本含义。   │
│斥、互相斗争。         │                 │
│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理解:              │
│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  1.以多种实例阐释矛盾的概念。│
│方向转化。           │  2.分析说明“事事有矛盾、时时│
│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有矛盾”。            │
│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                 │
│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运用:              │
│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  1.以切身感受或社会生活中的实│
│                │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对待矛盾的科学│
│                │态度。              │
│                │  2.用“两分法”分析,社会主义│
│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  │
├────────────────┴─────────────────┤
│   对 具 体 问 题 进 行 具 体 分 析 ( 3 课 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识记:              │
│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
│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理解:              │
│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  1.各举一例,说明矛盾的特殊性│
│其特点。            │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
│  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段的根据。            │
│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对│
│。               │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     │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                 │
│一的。             │运用:              │
│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  1.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
│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
│主义。             │的几个问题。           │
│                │  2.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
│                │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
│                │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谈谈自己的认识。        │
├────────────────┴─────────────────┤
│   善 于 把 握 重 点 和 主 流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识记:              │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做主要矛盾。          │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
│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含义。              │
│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                 │
│面。              │理解:              │
│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  1.结合实例,分析主要矛盾和次│
│要方面决定的。         │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互转化的道理。          │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  2.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阐释抓│
│以相互转化。          │住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   │
│  做事情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                 │
│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认清事物│运用:              │
│的本质和主流。         │  1.根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
│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
│方法。             │的形势发表见解。         │
│                │  2.试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
│                │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
│                │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的趋势(6课时)

┌──────────────────────────────────┐
│      事 物 发 展 的 原 因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识记:              │
│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  1.内因的含义。       │
│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2.外因的含义。       │
│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                 │
│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理解:              │
│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
│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                │                 │
│                │运用:              │
│                │  1.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                │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
│                │和逆境。             │
│                │  2.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                │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                │。                │
├────────────────┴─────────────────┤
│     事 物 发 展 的 状 态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 识记:              │
│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   1.量变的含义。       │
│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2.质变的含义。       │
│叫做质变。           │                 │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理解:              │
│量变的必然结果。        │  1.列举实例,表明量变是质变的│
│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办事情。            │  2.列举正反两种实例,说明必须│
│  坚持适度原则。       │坚持适度原则。          │
│  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                 │
│做起。             │运用:              │
│                │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
│                │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     事 物 发 展 的 趋 势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识记:              │
│是曲折的。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
│  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经历的曲折│                 │
│。               │理解:              │
│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  1.采用多种事例,表述事物发展│
│到的困难。           │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
│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  2.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对唯│
│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
│观点看问题。          │断。               │
│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                 │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运用:              │
│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  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的影响与表现。         │的原理,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应当如│
│  逐步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反对│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
│形而上学。           │困难。              │
└────────────────┴─────────────────┘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7课时)

┌──────────────────────────────────┐
│  重 视 发 挥 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理解:              │
│。               │  1.列举事实,说明人类主观能动│
│  主观能动性表现为“想”和“做│性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
│”。              │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在认识世│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发挥主观能│
│和改造世界。          │动性。              │
│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  3.分别说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
│的制约。            │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
│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制约。              │
│的制约。            │                 │
│                │运用:              │
│                │  列举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
│                │,比较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                │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
├────────────────┴─────────────────┤
│    学 会 分 析 事 物 的 本 质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理解:              │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1.结合切身体验,通过对比,表│
│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
│规律的正确认识。        │  2.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
│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
│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  3.列举实例表明,要认识事物的│
│的本质和规律。         │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  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认识│  4.采用实例说明,分析事物本质│
│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     │的关键,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分析│  5.通过人类认识史的几个事实,│
│事物本质的关键。        │说明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
│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艰苦的│向前推移。            │
│、反复的过程。         │                 │
│  认识要不断深化。      │运用:              │
│  认识要不断扩展。      │  1.剖析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
│  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    │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
│                │现象不见本质”的危害。      │
│                │  2.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拟定调查│
│                │提纲,进行实地调查,写出一份调查分│
│                │析报告。             │
├────────────────┴─────────────────┤
│   注 意 培 养 科 学 思 维 方 法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概念、判断、推理在思维中的主│识记:              │
│要作用。            │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
│  认识事物要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
│来。              │                 │
│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理解:              │
│的作用。            │  1.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
│                │推理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
│                │  2.列举人类认识史的基本事实,│
│                │表明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
│                │意义。              │
└────────────────┴─────────────────┘

          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7课时)

┌──────────────────────────────────┐
│    价 值 观 与 社 会 意 识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识记:              │
│面。              │  1.社会存在的含义。     │
│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  2.社会意识的含义。     │
│面。              │                 │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理解:              │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
│。               │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
│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化。               │
│存在的反映。          │  2.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
│  价值观的多样性。      │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或阻碍│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作用。              │
│  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  3.通过事例分析,价值观是一定│
│律性,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
│                │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
│                │  4.比较几种不同的价值观。  │
│                │  5.列举事例阐释,不同价值观对│
│                │个人与社会的不同导向作用。    │
│                │  6.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正确的价│
│                │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须│
│                │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
├────────────────┴─────────────────┤
│  坚 持 集 体 主 义 的 价 值 取 向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现阶段我国存在各种价值观。 │理解:              │
│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  归纳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阐释集│
│价值取向。           │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处理个人与国家、个│
│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人与集体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   │
│关系。             │                 │
│                │运用:              │
│                │  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我国社会生│
│                │活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比较,并作│
│                │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2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理解:              │
│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  1.列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
│  坚持集体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事例,说明发挥集体主义调节作用的│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必要性。             │
│  坚持集体主义,必须顾全大局,│  2.列举小团体主义、极端个人主│
│反对小团体主义。        │义的表现,指出其危害性。     │
│  坚持集体主义,必须反对极端个│                 │
│人主义。            │运用:              │
│                │  根据个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原理,│
│                │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                │。                │
└────────────────┴─────────────────┘

          七、选择高尚的人生目标(8课时)

┌──────────────────────────────────┐
│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3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识记:              │
│  自私不是人的本性。     │  人生价值的含义。       │
│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                 │
│相互作用。           │理解:              │
│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  1.分析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说明“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
│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2.列举事实,说明个人活动对社│
│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对个人活│
│个方面。            │动的制约。            │
│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  3.列举先进人物的事迹,阐释人│
│献。              │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
│  人生价值中的物质贡献与精神贡│  4.分析说明人生价值中的物质贡│
│献。              │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       │
│                │                 │
│                │运用:              │
│                │  用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原理,谈│
│                │谈自己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设想。   │
├────────────────┴─────────────────┤
│      人 生 价 值 的 实 现 ( 2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理解:              │
│条件。             │  1.列举人们熟悉的实例,说明在│
│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观│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
│条件。             │观能动性。            │
│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  2.用具体事例,说明只讲索取不│
│主观能动性。          │讲贡献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    │
│  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  3.通过事实,指出享乐主义、拜│
│  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金主义的危害性。         │
│                │                 │
│                │运用:              │
│                │  根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                │结合个人的切身体验,分析实现人生价│
│                │值需要的主观条件。        │
├────────────────┴─────────────────┤
│   选 择 崇 高 的 社 会 理 想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识记:              │
│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1.理想的含义。       │
│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   │  2.理想的类型。       │
│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  3.人类探求社会理想的历程。 │
│。               │                 │
│  人类探求社会理想经过了漫长的│理解:              │
│历程。             │  1.比较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理想│
│  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说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
│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
│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  2.从对人生、对社会两方面,说│
│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明崇高理想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
│                │  3.比较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联│
│                │系与区别。            │
│                │                 │
│                │运用:              │
│                │  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准备如何把实│
│                │现个人理想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
│                │会进步结合起来。         │
└────────────────┴─────────────────┘

           八、自觉投身社会实践(6课时)

┌──────────────────────────────────┐
│     社 会 实 践 及 其 作 用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理解:              │
│切活动。            │  1.用具体实例,阐释实践的含义│
│  实践的基本特征。      │及其特征。            │
│  变革自然的生产活动及其作用。│  2.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
│  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及其作用。│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
│  科学实验及其作用。     │  3.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
│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
│                │惟一标准等方面,列举事例,说明实践│
│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
│     在 实 践 中 锻 炼 成 才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理解:              │
│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1.结合实例,分析人民群众在社│
│的创造者。           │会变革中的作用。         │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综合所学观点,阐释必须坚持│
│。               │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
│  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人民群│                 │
│众的利益而奋斗。        │运用:              │
│  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1.列举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
│,是知识青年健康成长的必要之路。│精神财富的表现,说明知识青年在各行│
│  在改造宏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各业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社会│
│世界。             │作贡献。             │
│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  2.综合运用有关理论,说明知识│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青年要健康成长,必须与实践结合、与│
│                │人民群众相结合。         │
└────────────────┴─────────────────┘

         三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政治常识)

                教学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为指导,讲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我国民族、宗教、外交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
本政治制度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
析社会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民
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前言(2课时)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识记:              │
│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政治的核心│  1.《政治常识》的主要内容。 │
│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  2.学习政治常识的科学方法。 │
│  《政治常识》主要讲述我国的政│                 │
│治制度、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公民│理解:              │
│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    │  1.分析政治和经济、阶级、国家│
│  学习政治常识,树立正确的政治│政权的关系。           │
│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2.列举实例,说明青年坚持正确│
│  用阶级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       │
│及比较的方法学习《政治常识》。 │                 │
└────────────────┴─────────────────┘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16课时)

┌──────────────────────────────────┐
│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5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  │识记:              │
│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1.国家制度包括的内容。   │
│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  2.国体的含义。       │
│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                 │
│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理解:              │
│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  1.从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具体事│
│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现阶级统│实,判断其属于何种职能。     │
│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  2.分析我国对人民实行民主,对│
│  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敌人实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    │
│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  3.从领导阶级和阶级基础分析人│
│能反映国家性质。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
│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4.分析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存│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在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   │
│义国家。            │  5.比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
│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同阶级性质,认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
│型的专政。           │属性。              │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  6.从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说明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 │
│  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存在是坚│                 │
│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依据。   │运用:              │
│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对内对│  1.运用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
│外职能。            │系原理,阐明我国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
│                │务。               │
│                │  2.列举事例,分析说明现阶段我│
│                │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
├────────────────┴─────────────────┤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识记:              │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1.政体的含义及当代国家政体的│
│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基本类型。            │
│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  2.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及当代国│
│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      │
│大会制度。           │  3.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
│  人民代表大法律地位、权利和义│  4.我国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及│
│务。              │其行使权利、履行职责的方式。   │
│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                 │
│家权力的机关。         │理解:              │
│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分析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
│是民主集中制。         │  2.列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说明它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  3.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及│
│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主要活动程序,说明民主集中制是人民│
│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代表大会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  4.从体现国家性质和建立其他有│
│政治制度。           │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两方面,说明人│
│  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                │
│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5.从坚持一国、实行两制,社会│
│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主义是主体,说明“一国两制”的主要│
│义。              │内容。              │
│                │                 │
│                │运用:              │
│                │  1.收集有关人代会和人民代表活│
│                │动的资料,说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
│                │国家。              │
│                │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必须遵循│
│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
│                │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       │
├────────────────┴─────────────────┤
│      我 国 的 国 家 机 构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国家职能是通过国家机构来实施│识记:              │
│的。              │  1.国家机构的含义。     │
│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称。 │  2.国家机关的划分。     │
│  当代国家机构主要包括立法机关│                 │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理解:              │
│  我国国家机关的设置及其相互关│  1.分析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的关│
│系。              │系。               │
│  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2.列出简表,表示我国中央国家│
│的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法治原│机构的组织体系,说明中央国家机关的│
│则。              │相互关系。            │
│                │  3.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                │、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国家│
│                │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
│                │                 │
│                │运用:              │
│                │  1.结合我国国家机关管理国家事│
│                │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事例,│
│                │分析说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
│                │  2.根据我国国家机构实行对人民│
│                │负责的原则,说明加强廉政建设的必要│
│                │性。               │
├────────────────┴─────────────────┤
│   我 国 公 民 与 国 家 的 关 系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国家权力机关由公民依法选举产│识记:              │
│生。              │  1.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自由│
│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权利。              │
│利。              │  2.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维护国家│
│  公民依法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利益的义务。           │
│人员。             │                 │
│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理解:              │
│。               │  1.从我国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
│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举权的有关法律规定,说明选举权和被│
│原则。             │选举权是公民的重要政治权利。   │
│  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2.以生活中的实例,简要说明公│
│。               │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  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一致│的监督权利。           │
│的原则。            │  3.从公民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
│                │公民合法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公民违法│
│                │犯罪受到法律追究等方面,说明公民在│
│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                │  4.分析说明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
│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  │
│                │                 │
│                │运用:              │
│                │  1.收集有关资料,说明公民依法│
│                │享有和行使监督权的重大意义。   │
│                │  2.分析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                │谈谈自己对待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想法。│
└────────────────┴─────────────────┘

          二、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8课时)

┌──────────────────────────────────┐
│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识记:              │
│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  1.政党产生的条件。     │
│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  2.政党的特征。       │
│织。              │                 │
│  政党产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条│理解:              │
│件。              │  1.列举若干当代国家的实例,简│
│  政党的特征和作用。     │要说明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
│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  2.从历史形成和党的自身条件两│
│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个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
│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立。               │
│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3.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
│的领导核心。          │方式。              │
│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是政治│  4.分析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
│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化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运用:              │
│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广泛引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
│                │,证明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                │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必须坚持党的基│
│                │本路线。             │
├────────────────┴─────────────────┤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识记:              │
│政治生活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  1.政党制度的含义和类型。  │
│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  2.我国民主党派的名称和性质。│
│  当代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活│
│。               │动准则。             │
│  我国的民主党派。      │  4.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                 │
│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理解:              │
│派是亲密友党。         │  1.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作用。              │
│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  2.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民│
│持四项基本原则。        │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分析中国共产党│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和民主党派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
│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3.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胆相照,荣辱与共”。      │作的基本方针。          │
│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  4.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作的政治基础。          │
│  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  5.简要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线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和优点。             │
│议政是其主要职能。       │                 │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运用:              │
│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从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两方面,说│
│。               │明在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
│  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                 │
└────────────────┴─────────────────┘

           三、我国的民族和宗教(8课时)

┌──────────────────────────────────┐
│  我 国 是 统 一 的 多 民 族 国 家 ( 4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识记:              │
│的共同体。           │  1.民族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
│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
│语言、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四个基│  3.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
│本特征。            │                 │
│  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理解:              │
│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1.分析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
│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民族国家。           │  2.简要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
│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治制度的必要性。         │
│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                 │
│原则。             │运用:              │
│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  1.根据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国情│
│政策,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结合实例,归纳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制度的优越性。          │
│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  2.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坚持民族│
│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的│
│。               │意义。              │
│  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  3.根据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大力扶持少数│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意义。     │
├────────────────┴─────────────────┤
│        我国的宗教概况和宗教政策(4课时)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                 │
│组织是一种社会力量。      │                 │
│  宗教的作用。        │识记:              │
│  我国的宗教概况。      │  1.宗教的含义。       │
│  我国现阶段存在宗教的原因。 │  2.在我国流传的主要宗教。  │
│  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深刻│                 │
│变化。             │理解:              │
│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基本的│  1.简要说明宗教对人类社会生活│
│宗教政策。           │的影响是复杂的。         │
│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  2.分析我国现阶段存在宗教的原│
│据和意义。           │因。               │
│  我国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  3.简要说明我国管理宗教事务的│
│  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有关政策。            │
│。               │  4.从保护信教自由和不信教自由│
│                │两方面,说明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
│                │  5.区分宗教与封建迷信。   │
│                │                 │
│                │运用:              │
│                │  1.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
│                │由政策的依据和意义。       │
│                │  2.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分析说明│
│                │树立科学世界观、正确对待宗教、反对│
│                │封建迷信的意义。         │
└────────────────┴─────────────────┘

        四、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10课时)

┌──────────────────────────────────┐
│       当 代 国 际 社 会 ( 4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国际社会主要由主权国家和国际│识记:              │
│组织构成。           │  1.国际社会的构成。     │
│  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  2.国际关系的含义。     │
│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  3.国际关系的内容。     │
│的关系。            │  4.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
│  国际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                 │
│、文化等关系。         │理解:              │
│  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  1.结合实例,说明独立权、平等│
│利益和国家力量。        │权、自卫权、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权利│
│  主权国家的权利。      │。                │
│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  2.简要说明国际法的作用。  │
│  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   │  3.按国际组织的目的任务、活动│
│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范围、组织主体的区分,判断几个主要│
│                │国际组织的类型。         │
│                │  4.分析国际组织的主要作用。 │
│                │                 │
│                │运用:              │
│                │  1.列举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
│                │大事件,分析说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                │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
│                │  2.结合历史和当代有关的国际事│
│                │件,分析说明联合国的作用。    │
├────────────────┴─────────────────┤
│      当 今 世 界 的 主 题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理解:              │
│  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  1.简要说明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
│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界的主题。            │
│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  2.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和平与发│
│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 │展的关系。            │
│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  3.分析世界形势,说明国际社会│
│是和平的保障。         │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
│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  4.列举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具│
│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体表现,说明它们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
│  国际社会多极化的趋势。   │题的主要障碍。          │
│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                 │
│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运用:              │
│                │  收集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
│                │,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坚持│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实现科教│
│                │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
├────────────────┴─────────────────┤
│     我 国 的 对 外 政 策 ( 3 课 时 )      │
├────────────────┬─────────────────┤
│   教  学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
│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理解:              │
│策。              │  1.列举事实,说明我国外交政策│
│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原则│的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
│立场。             │  2.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                │
│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  3.分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明│
│本目标。            │它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  4.列举我国同第三世界团结合作│
│系的基本准则。         │的事例,说明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
│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点。               │
│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分析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社│
│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会主义方向的必要性。       │
│我国的基本国策。        │                 │
│  在对外开放中,要维护国家和民│运用:              │
│族利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                │结合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说明我│
│                │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社│
│                │会主义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
└────────────────┴─────────────────┘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