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
(教社政司函[2003]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两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经教育部党组批准,我司组织了部分高校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对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两课”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教学基本要求从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两课”教学基本要求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二〇〇三年五月十九日
附件: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两课”教学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打下必备的哲学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性、创新性、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质。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贡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5.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身受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从世界观的高度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及其丰富内涵和基本特点。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进一步证实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客观世界最基本的相互关系。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实践具有变革客体和提升主体素质的功能。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实践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基本方式。我们面对的外部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人在物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与人工智能。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正确发挥。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及其规律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和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主要有: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类别与层次性。联系与系统。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不可分割。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进程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不平衡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本质
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认识的辩证过程
人类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实现的条件。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的涵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价值。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五、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具体体现。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赖以产生的自然前提。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过程的辩证特征。社会历史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六、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基本结构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的含义、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的含义、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2.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现代国家的类型。国家的职能和发展趋势。国体与政体。
3.社会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文化的含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产品的总和。文化的本质与功能。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及其总体功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其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含义。三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个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具体内容。
七、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与历史主体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同和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2.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力标准”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
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自觉创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八、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