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1.血吸虫病基本知识及防控重点
2.“无血吸虫病人学校”标准(参考)
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六月六日
附件1:
血吸虫病基本知识及防控重点
一、基本知识
1.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肠系膜血管所引起的疾病,人和动物都可得病。
2.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为钉螺。血吸虫虫卵随着病人、病畜的粪便排出体外,粪便入水后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1条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可发育成上万条尾蚴,人畜的皮肤接触到含有尾蚴的水体(疫水),10秒钟内就会受到感染。
3.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部分省份,感染多发生在6-10月。
4.人对血吸虫病普遍易感。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2个月。
5.主要临床症状:急性期可出现畏寒、高热、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等症状;慢性期可出现慢性腹泻、疲乏无力、消瘦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等症状。儿童得了血吸虫病可引起发育不良,个子矮小,甚至成为“侏儒”。
二、防控重点
1.加强血防健康教育。
教育学生不到有钉螺分布的区域游泳、戏水、捕鱼等,防止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检查。
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
通过学生劝告家长不要到有螺的洲滩放牛、放羊,并告知这是违法的行为。
2.做好学校厕所改建工作,做到粪便无害化处理。
3.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学校在血吸虫感染高发季节做好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工作,对有血吸虫病疑似症状的学生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
卫生部门要认真做好中小学生急感的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发病相对集中的重点地区和高危人群,对同期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防止急感发生。
4.了解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1)牛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传染源,1头牛粪便的污染强度相当于50个人,在湖区牛对血吸虫病的传播作用可达90%。利用机耕代替牛耕可减少传染源数量,同时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