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各地区数据均包括该地区经由国务院和国家海洋局批准的项目用海情况;“其他”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位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海域以外海域。
2011 年全国各用海类型确权面积图(略)
通过海域海岸带修复与整治工作,2011 年批准海域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项目25个。
“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
国家海洋局于2010 年正式启动的“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是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持地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的实施对于提升海域和海岸带的环境和生态价值,增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工程重点支持海岸防护与整治,沙滩资源整治与修复,近岸构筑物整治与修复,清淤整治与修复,海岸景观美化与修复及海域海岸带综合整治与修复等工作方向。目前,已批准实施项目约40 个,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已达200 余公里。其中,“北戴河海域综合整治与海洋国家保障工程”完工后,中直海滨浴场已经完全恢复昔日功能。根据《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 年~202020年)要求,今后10 年将通过沙滩养护、海岸景观再造、退养还岛、退滩还水以及海湾综合治理等手段,在重要海湾、河口、旅游区及大中城市毗邻海域,加快受损岸线和近岸海域的整治和修复,到2020年完成整治和修复岸线长度不少于2000 公里。
海岛管理:
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成效显著,完成16914 个地理实体现场调查和名称标准化处理,完成了1660 个海岛名称标志的设置。
海岛监视监测有序开展,完成了所有海岛历史数据的处理和入库,实施了2851 个海岛的航空监视监测和45 个领海基点海岛的地面监视监测,初步实现4000 个海岛的三维可视化管理。
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176 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全年颁发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书4 个,确定征收海岛使用金2.6 亿元。
支持地方海岛整治修复项目20 个,资金总额4 亿元。
五、地质调查
2011 年,地质调查工作不断强化其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主动服务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在保障资源、保护环境、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高
2011 年完成1:5 万区域地质调查18 万平方千米,是2009 年的3.5倍,比2010 年翻了一番,累计完成237 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24.6%。
图5-1 全国1:5万、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略)
完成1:25万区调(含修测)完成41 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534.5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56%。
完成1:5万航空物探76万测线千米(其中中央完成43万,合作完成33万),累计完成436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43%。
完成1:25 万区域重力调查27 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495 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51%。
完成1:25 万区域化探16 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601 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63%。完成1:100 万海南岛、上海等4 个图幅海洋区域调查外业任务。
公益性地质工作拉动促进了找矿重大突破
湖南花垣-凤凰铅锌矿新增资源量300 万吨,总资源量有望突破2000 万吨,达到世界级规模。西藏多不杂和波龙超大型铜金矿,估算铜资源量577 万吨、金260 吨。新疆阿吾拉勒铁铜矿新增铁矿石资源量2.6 亿吨,累计达0.8 亿吨。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新发现莫拉赫、其克尔克等铁矿,估算资源量8 亿吨。青海祁漫塔格探明2 个超大型铁多金属矿,4 个大型铜多金属矿,铁资源量4.8 亿吨、铜铅锌资源量420 万吨。甘肃大桥金矿探明金资源量70 吨。
图5-2 多不杂矿区全貌(略)
矿产资源三项国情调查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重要支撑
经过近5 年的努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全面完成全国铁、铝、煤炭、铀、铜、铅、锌、钨、锑、稀土、金、钾、磷等13 个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全面完成省级基础地质编图和基础数据库建设。通过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业权实地核查、储量利用调查三项国情调查,基本摸清我国资源家底,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提供了重要基础依据。
图5-3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铁矿预测成果分布图(略)
首次完成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疑似违法遥感解译工作,共解译出疑似违法遥感图斑6000 多处。围绕国家163 个重点矿区与部分热点地区,系统完成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矿山地质环境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遥感综合调查与监测工作,为首次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和卫片执法“一张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图5-4 铝土矿无证开采遥感调查图(略)
地质调查工作主动服务社会民生
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
(1)完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1:25万地质环境系列图件编制。
图5-5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关地质图件
(2)结合重点地区1:5 万水工环调查,推进重庆、福州、厦门、唐山等8 个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积极进展。(1)编制完成330 万平方千米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图件;(2)完成鄂尔多斯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已安全注入1 万余吨二氧化碳。
图5-6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略)
地质调查信息资料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电子阅览系统正式启动,实现了地质资料查询、借阅、加工,用户信息管理,服务量统计等功能一体化,显著提高了地质资料服务信息化水平。目前,已有5.4 万档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和全国1:20 万数字地质图在电子阅览系统中提供服务,上线数据量达9TB。
构建了由17 个分布式结点组成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海量异构空间数据综合管理、分布数据互连互通与协同服务;地质信息服务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建立了全球矿产资源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已覆盖47 个国家(地区),已为国内200 余个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了信息服务。
图5-7 地质调查信息资料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略)
“海洋六号”船首航深海大洋:“海洋六号”船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船,入列以来首次承担大规模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在南海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作为国内最大的海洋综合测试平台进行了973、863
项目搭载试验。赴太平洋执行大洋调查任务,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资源和环境调查;在西太平洋重点海山区开展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为我国申请富钴结壳矿区奠定技术基础;首次利用光缆深海浅钻设备成功获取1.36 米“白加黑”结壳岩芯样品;出色完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 米级海上试验保障及警戒任务,为7000 米级海试进行了选区调查。首次利用多种手段在菲律宾海开展科考,绘制了详细的地形地貌、地球物理等基础图件。
六、地质环境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理顺了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明确了防灾减灾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地质灾害防治部署早、力度大,成效突出。不断强化“保民生”的服务理念,主动服务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抗旱救灾,找水打井2227 眼,解决260 万人饮水和数十万亩农田灌溉问题,抗旱救灾成效显著。
地质灾害与防治
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5664 起,其中,滑坡11490 起、崩塌2319 起、泥石流1380 起、地面塌陷360 起、地裂缝86 起、地面沉降29 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19 起,造成245 人死亡、32 人失踪、138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0.1 亿元。与上年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8.9%、90.5%和37.2%。
图6-1 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略)
全国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西南局部、华南局部、华东部分地区。
图6-2 全国地质灾害点分布图(略)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建设:2011 年4 月12 日,经中央编办批准,国土资源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及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以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应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严峻形势。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是国土资源部履行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职能的业务支撑单位,主要承担全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组织协调以及相关研究,为全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