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3.做大做强重点配套产品制造基地
  结合我国船舶配套业已有基础和优势,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快船用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船用甲板机械和舱室设备等优势配套产品制造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通过合资合作、许可证方式、联合设计开发及自主研发等途径,培育和扩大一批国内短缺和空白的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
  专栏2:重点领域产业布局

造船业。重点发展以大连、葫芦岛、天津、青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苏中地区、舟山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广州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造船基地。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以大连、天津、烟台、青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苏中地区、浙东地区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在沿江、沿海地区打造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大功率海洋平台电站、大型海洋平台甲板机械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依托中西部地区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建设海洋石油专用设备制造基地。

船舶配套业。重点发展上海、大连、宜昌、广州、合肥地区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上海、镇江、咸阳、安庆、杭州、潍坊、淄博、洛阳等地区中高速柴油机生产基地,改造提升低、中、高速柴油机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上海、大连、青岛、武汉、重庆等地建设大型铸锻件、增压器、曲轴、电控模块、共轨系统等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基地。重点发展武汉、南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的甲板机械和舱室设备生产能力。培育和发展通讯、导航、自动化设备、大型锅炉等国内短缺和空白产品生产能力。

修船业。支持有品牌优势的骨干修船企业通过开展并购、租赁等方式,在渤海湾、长江下游、闽浙沿海、珠江口、北部湾地区打造船舶修理和改装基地,提高修船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

五、重点领域发展导向

  (一)船舶制造和修理业
  以集约化发展和创新驱动为引领,强化技术和品牌竞争力,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巩固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大力推进精益造船,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强造船业的综合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和技术竞争制高点。
  1.重点发展方向
  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建造能力。瞄准国际新航道和新航线等新兴需求,加快发展冰区船舶等产品,拓展细分市场。面向国内需要,积极发展内河运输船舶和工程船舶。抓紧研制适合我国远洋渔业生产的高性能远洋渔船。围绕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新型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和海洋科学考察船舶。不断提升游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培育自有品牌。尽快掌握超大型船舶、高技术船舶以及特种船舶维修和改装技术。

  专栏3:造修船业重点产品及技术

重点产品。绿色环保船型;大型散货船和油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大型主流船舶;大型LNG船、支线LNG船、气体动力及混合燃料船、LPG船、大型化学品船、特种工程船舶、汽车运输船、豪华客滚船、豪华游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高等级冰区多用途船、大型自破冰原油船等冰区船舶;高性能船舶、功能复合型船舶等新型船舶;长江中下游宽体浅吃水汽车运输船、江海直达宽体浅吃水集装箱船、内河高速客滚船等内河、沿海船舶;超大型疏浚船、重物搬运船、海底铺管船、多功能工作船等工程船舶;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和海洋科学考察船;豪华游艇、公务艇、商务艇;新型高性能远洋渔船、玻璃钢渔船等。

关键技术。主流船型优化升级换代技术;少/无压载水船舶、LNG双燃料/纯气体动力船舶、超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冰区船舶、高端疏浚船舶及岛隧特种施工船舶等船舶关键技术研究;多体船等新型高性能船舶、新能源辅助动力等新概念船型研发;降低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的先进技术及评估软件研究,船舶减阻增效技术及高性能涂料的应用研究,余能回收应用技术、全航程船体线型优化技术,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核能在船上应用技术研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修理改装技术;绿色环保修船技术及低碳化船用设备改造改装研究;造修船新材料、新工艺、新工法研究。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