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3、采集时间。每月10日、25日进行调查监测,在关键农时季节和发生旱涝灾情时,加大重点作物、重点区域监测频率和密度。

  (三)指标体系建立

  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类型、种植作物开展墒情指标试验研究,建立主要作物土壤墒情指标体系。

  1、资料收集。主要包括本地区主要作物种类、分布区域、播种面积和耕作制度;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和灌溉试验研究结果;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作物灌溉制度等。收集或测定主要耕作土壤的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等数据。

  2、田间试验。设置不同水分条件处理,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观测记载作物生长期间的各生长发育指标和作物受旱表象,建立不同土壤含水量与作物生长发育和旱涝表象之间的数据关系。

  3、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对已有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的分析整理,总结不同土层深度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适宜相对含水量,以及作物受旱和受涝表象指标,经专家会商形成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四)墒情评价

  按照耕地利用类型确定评价等级标准,根据土壤水分、作物表象、生产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价墒情等级。各地可参照以下指标和原则进行评价,并逐步建立本区域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1、水浇地和旱地:

  渍涝:土壤水分饱和,田面出现积水,持续超过3天;不能播种,作物生长停滞。

  过多:土壤水分超过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上限(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80%),田面积水3天内可排除,对作物播种或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土壤水分满足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需求(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60%~80%),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

  不足:土壤水分低于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的下限(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50%~60%),不能满足作物需求,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午间叶片出现短期萎蔫、卷叶等表象。

  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干土层深5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叶片出现持续萎蔫、干枯等表象。

  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干土层深10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危害,干枯死亡。

  2、水田:

  渍涝:淹水深度20cm以上,三天内不能排出,严重危害作物生长。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