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基于融合网络的数字生活服务。加强新兴生活消费服务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突破服务集成接入与应用托管、资源聚合管理、结算与信用评估等数字生活平台关键技术。重点围绕数字社区/家庭服务、移动生活服务、数字学习、虚拟社会互动服务、空间位置综合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现代数字生活消费服务平台化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构建一批数字生活服务运营平台。
创新社会化公共服务模式。加强知识获取、知识交易与支付、数字化智能教室、移动学习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开放式知识服务公共体系;突破海量资源存储和网络信任服务支撑技术,创新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养老服务和残疾人服务模式,构建一体化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三)推进和壮大科技服务业
促进研发和设计服务业集群发展。积极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的发展,培育集聚一批专业第三方研发机构,形成研发服务业集群。拓展工业设计服务支撑能力,建立专业化设计服务标准和管理体系,促进各类专业性设计机构的集聚发展。推进检测服务市场化进程,推动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综合性检测服务机构,规范检测服务,研究制定技术检测服务行业标准。
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业整体提升。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的市场化水平,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支持服务机构和企业之间探索新型技术转移合作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技术成果中试熟化服务能力,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增值服务能力。
促进创业及产业化服务模式创新。培育和支持创业服务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的孵化器建设。推广“孵化加创投”模式,提升孵化器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大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为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本、人才、市场等深层次服务。
促进科技金融服务业突破发展。推动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高成长企业群体提供金融支持。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探索科技贷款担保、科技保险、融资租赁、产权交易与股权交易等新模式。建设国家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对科技金融项目提供风险控制的技术支撑。
促进科技咨询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经营的能力。重点推动产业研究和竞争情报服务,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推进企业管理和战略咨询服务,为企业的转型和加速成长提供专业服务。支持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品牌化发展,提高科技咨询业信息化水平。
六、着力发展创新集群,推进产业有序发展
以国家高新区、产业化基地为载体,集中统筹资源,促进产业化基地的集群化,提升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推进创新集群发展。
(一)提升国家高新区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利用创新资源优势,集聚优秀创新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成为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域。
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突破发展。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导,深入推进“三类园区”建设。深化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实现机制体制的创新和突破,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开展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产业化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高新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支持国家高新区开展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在总体发展水平居前、具有良好基础的国家高新区试点开展国际先进型、国内领先型产业集群建设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鼓励和带动其余国家高新区开展省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强高新区、产业化基地和周边区域、城市的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优势产业通过技术转移、产业转移等向外延伸、扩散,强化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整体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培育具有区域化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化示范载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吸收龙头企业、前沿技术和产业领军人才进入基地,集聚关联企业,形成高端产业创新集群,推动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先行区。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特色集群。通过实施产业升级路线图计划,支持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产业升级,形成对区域产业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动软件服务业支撑工业化发展。提升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产业化服务能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挥软件产业联盟作用,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创新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