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经测算,预计2015年,我国乙烯当量需求量约3800万吨,年均增长率5.1%;丙烯当量需求量约2800万吨,年均增长率5.4%。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提升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烯烃产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动技术进步,有效推进烯烃原料多元化,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提高烯烃资源综合利用率,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促进烯烃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原料多元化。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原料路线,保障烯烃原料供给。
  坚持集中布局。继续按照一体化、大型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立足现有烯烃和炼油生产企业,集中布局。严格煤制烯烃准入条件。
  坚持技术创新。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石化产品的比例。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产学研结合,发挥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保护环境,提高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安全、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到2015年,我国乙烯产能达到2700万吨/年,丙烯产能达到2400万吨/年。
  表2“十二五”烯烃工业发展目标
 

产能(万吨)

产量(万吨)

国内保障能力(%)

乙烯

2700

2430

64

丙烯

2400

2160

77



  结构调整目标:石脑油路线制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70万吨/年以上,烯烃原料多元化率达到20%以上,形成3个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高端石化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的国内保障能力力争较2010年各提高20个百分点。
  技术进步目标:石化核心技术和三大合成材料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装置自主化率进一步提高。
  节能减排目标:到2015年石脑油路线制乙烯装置燃动能耗降到857千克标煤/吨。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四、重点任务

  (一)调整产业结构
  1.扩大烯烃原料来源
  按照2015年乙烯产能2700万吨/年的发展目标,按蒸汽裂解测算,需要化工轻油8100万吨/年。为缓解烯烃原料不足,需要采取多种途径保障烯烃资源供给。鼓励进口凝析油、轻烃等资源,优化烯烃原料结构。依托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自主开发的煤制烯烃技术,适度发展煤制烯烃。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炼厂副产品生产烯烃。
  2.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优先依托条件好的现有大型石化企业,结合炼油能力改扩建,支持企业进行乙烯装置的扩能和技术改造,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严格控制石脑油制烯烃项目新布点。在资源供给有保障、物流成本较低、下游市场发达、环境容量大的沿海地区布局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继续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石化产业群,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石化产业,中西部地区以满足区域市场需求为主,东北地区以现有装置升级改造为主。改扩建和新建项目的装置规模、技术装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建项目乙烯规模要达到100万吨/年以上。
  在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较好、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和环境容量较大、交通运输便利及产业发展能力较强的煤炭净调出省区,从严布局煤制烯烃项目,新建项目烯烃规模要达到50万吨/年以上,乙烯单体优先用于区域内电石法聚氯乙烯技术升级。其余地区,尤其是煤炭调入省区,要严格限制发展煤制烯烃。在原料可以保证长期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在沿海地区慎重布局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
  专栏 重大烯烃项目生产力布局

01石油制乙烯

加快大庆乙烯、抚顺乙烯、武汉乙烯和四川乙烯项目建设;推进扬子乙烯、华锦乙烯第三轮改造、镇海炼化二期和惠州炼化二期等现有企业改扩建项目前期研究;开展湛江、台州、洋浦、泉州等乙烯项目前期研究,积极探讨海峡西岸地区建设大型乙烯项目的可行性。

 

02煤经甲醇制烯烃

继续推进神华宁煤和大唐多伦的煤制丙烯项目,优化工艺技术,逐步实现平稳运行。在蒙、陕、新、宁、贵等省区从严布局煤制烯烃升级示范项目。研究集中利用已建成的符合经济规模的甲醇生产能力建设大型烯烃项目。


  3.优化组织结构
  推动大型企业强强联合、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配置。鼓励具有市场优势的国内企业与具有资源或技术优势的国外大型企业合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境外石化并购、重组或投资合作,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支持具有资源优势的煤炭、电力企业和具有技术优势的石化企业联合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煤制烯烃,实现煤电化热一体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4.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调整烯烃下游大宗产品生产结构。为应对境外低成本石化产品的冲击,要根据区域市场的不同特点,实行装置规模化、产品差别化发展,降低聚乙烯、聚丙烯生产成本,着重开发下游高性能产品。
  提高烯烃下游高端产品的比例。为满足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对烯烃高端产品的需求,优先发展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生产工艺绿色、国内市场短缺、可填补空白的高端石化产品。开发并生产特种聚乙烯与聚丙烯等专用料,异戊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三元乙丙橡胶等新品种合成橡胶,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合成纤维,加快实现烯烃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抢占国内外高端市场,培育烯烃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和完善百万吨乙烯关键核心技术及部分配套技术,大型聚乙烯、聚丙烯专用料技术,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技术、基于非茂体系的聚烯烃合成及后续改性技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乙丙橡胶等产品大型化成套技术,节能、环保、低成本的基本有机原料技术;继续推动煤制烯烃工艺完善和技术升级,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进一步完善重油催化热裂解(CPP)制烯烃技术。研究新型节能节水技术。
  依托新建和改扩建烯烃项目,积极采用具有知识产权的工艺包,加快开发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环氧乙烷大型反应器、10万吨/年以上大型氯乙烯流化床反应器、聚烯烃造粒挤出机等关键设备。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1.加强资源能源利用
  采用新技术,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广催化干气回收乙烯、烯烃转化,低碳烃催化裂解制乙丙烯、裂解汽油苯乙烯回收等适用技术,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挖掘石化产业链潜力,实现效益最大化。集中利用烯烃副产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的综合优势,加强炼厂富乙烯气、饱和轻烃回收和利用;合理调整炼厂加氢裂化装置的操作,达到炼油和化工产品方案之间的效益平衡。探索煤油化一体化模式,通过煤造气,提供氢气、一氧化碳及蒸汽,与油化一体化充分结合,形成从轻到重的完整原料链配置。
  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对乙烯生产装置进行节能降耗改造。开展生产过程清洁化及节能技术研究,降低装置能耗,减少排放;开发更高选择性、更长清焦周期的新型裂解炉、乙烯装置低温热优化利用技术。加快推进企业生产废水处理及催化裂化等工序烟气二氧化硫治理,加强生产、输送和存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泄露的监测与监管,大力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加大石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结合大型煤化工项目,开发并完善二氧化碳捕捉、封存、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并推广应用。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加大安全投入,不断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安全改造,提高装置本质安全度。鼓励企业对装置进行危险和可操作研究分析(HAZOP)及安全完整性评价(SIL)。积极倡导和推进责任关怀,引导企业关注安全、关注员工、关注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行业规划的实施,严格按照规划布局核准建设项目。加快研究制定煤制烯烃产业政策,合理设置大型煤制烯烃技术、装备、安全、环保及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标,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完善烯烃装置的清洁生产考核指标和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和监督。
  (二)加快技术进步
  积极利用国家技术创新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研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烯烃工业,推动重大示范工程实施。围绕产品升级、装备国产化、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两化融合等加大技改投入,加大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鼓励国际合作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安全、环保和职业卫生等标准制定,支持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和兼并重组,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国际业界对话磋商机制,沟通情况,化解矛盾。
  (四)维护公平贸易
  加强进口产品监测,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依法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公平贸易秩序。开展石化产业重点产品产业安全研究,为自贸区谈判奠定基础。严厉打击走私活动,维护产业安全。

  附件3:
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循环经济初见成效
  4.技术装备取得突破
  (二)存在问题
  二、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
  (一)发展趋势
  (二)需求预测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
  (二)优化产业布局
  (三)推动技术进步
  (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五)强化安全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二)完善行业准入制度
  (三)鼓励科技创新
  (四)完善化肥市场调控
  (五)加强行业运行监测
  (六)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

一、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我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经过多年努力,尿素、磷铵等主要化肥产品从大量依赖进口到自给有余,钾肥国内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据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化肥产量6620万吨(折纯,下同),“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0%。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尿素、磷铵、氯化钾产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4.7%、16.7%和6.3%。2010年进口化肥386万吨,出口化肥733万吨,表观消费量约6273万吨,较好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表1“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化肥品种产量单位:万吨

种类

2005年产量

2010年产量

年均增长率(%)

合成氨

4597

4963

1.5

化肥总计(折纯)

5178

6620

5.0

氮肥(折氮N)

3809

4521

3.5

尿素(折氮N)

1995

2516

4.7

磷肥(折五氧化二磷P2O5

1206

1701

7.1

磷铵(折五氧化二磷P2O5

488

1057

16.7

钾肥(折氧化钾K2O)

159

397

20.1

氯化钾(折氧化钾K2O)

176

239

6.3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