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完善应急加工供应体系
抓紧改造一批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供应网点,鼓励符合资质条件的粮油加工企业参与粮油应急加工及供应体系建设,完善小包装成品粮油加工、储运配套设施和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准确高效的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络,以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粮油应急保障的需要。
四、完善产业布局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与产业基础、资源、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坚持产区为主、兼顾销区和重要物流节点的原则,优化粮油加工业布局,形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特色明显的新格局。
(一)稻谷加工业
在长江中下游、东北等稻谷主产区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大米主销区建设或重组一批年加工稻谷2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扶持年加工稻谷1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发展优质营养健康大米、专用米等及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米糠、稻壳和碎米综合利用。到2015年,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留胚米、发芽糙米等营养健康新产品所占比重提高到10%以上;日处理稻谷200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
图1稻谷加工业布局示意图(略)
(二)小麦加工业
在华北、华东、西北等小麦主产区和京津、珠三角等地区,扶持建设一批年加工小麦30万吨以上的加工产业园区,培育若干个年加工小麦15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重点发展专用小麦粉、营养强化粉、预配粉、全麦粉等,加快推进传统面制主食品产业化。到2015年,各种专用小麦粉等产品所占比重提高到25%以上;日处理小麦400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
图2小麦加工业布局示意图(略)
(三)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引导生产要素集聚,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依托现有资源,打造天津滨海新区临港、山东日照港、江苏张家港、广东新沙港、广西防城港、长江沿线、黑龙江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用植物油加工园区或集聚区。坚持多油并举,大力推进食用植物油加工品种多元化,着力发展油菜籽、花生、棉籽、油茶籽等国产油料加工,扩大专用油比重,提高油料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油料蛋白等产品。
专栏2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
大豆加工
| 严格控制大豆油加工新建项目,引导加快整合资源,鼓励内资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沿海地区要进一步压缩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优势,提升大豆油加工产业带水平,提高国产大豆加工原料利用率,积极发展大豆深加工。
|
油菜籽加工
| 在长江流域中下游等油菜籽主产区改扩建一批年加工油菜籽能力10万吨以上、吨料溶剂消耗1.5公斤以下的项目;在西部油菜籽集中产地建设一批年加工5万吨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的项目。鼓励建设多油料品种加工项目,推广菜籽脱皮膨化制油技术,提高菜籽蛋白利用价值。
|
花生加工
| 在山东、河南和河北等主产区,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发展高含油花生加工,改扩建、新建一批年加工花生仁5万吨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的项目。继续发展以浓香花生油为代表的特色花生油,适度开发花生蛋白制品。
|
棉籽加工
| 在新疆、湖北、河北等棉籽主产区和山东、河南、安徽、湖南、江苏、陕西等棉籽集中产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年加工棉籽能力7.5万吨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的项目。开发用于煎炸食品的专用棉籽油,推广棉籽脱酚技术,提高棉籽蛋白利用价值。
|
其它油料加工
| 在湖南、江西、广西等主产区,建设年加工5万吨以上油茶籽项目,浙江、广东、福建、湖北、安徽等集中产区建设年加工3万吨以上油茶籽项目,鼓励企业建设原料基地。支持企业利用葵花籽、油葵、油茶籽、芝麻、油橄榄、红花籽、亚麻籽、沙棘籽、紫苏籽、月见草籽等特种油料富含功能成分的特点,生产营养健康的功能性油脂。大力推广米糠和玉米胚等集中制油,为国家增产食用植物油。推广米糠膨化保鲜技术设备,采取“分散保鲜、集中榨油(浸出)”或“分散榨油、集中精炼”模式,明显提高米糠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