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机制。调整优化经济区内科技力量布局,统筹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科技工作的会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推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资源共享,建立成果转换和技术转移新机制。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加强法制化建设。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形成以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沈阳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各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依托的区域孵化体系。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科技咨询、评估、服务机构的发展,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活动的市场化、社会化。建立沈阳经济区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积极发展科技保险,合理设置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鼓励发展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初创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等政策措施,健全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4.创新产业园区互动发展机制。发挥高新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以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辉山农业高新区、本溪生物医药高新区、沈阳铁西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为示范,探索产业园区分工合作、资源节约、要素集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协调互动发展机制。选择经济区内具有一定优势的省级开发区作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与新兴主导产业园区合作互动的新途径。
(四)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形成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沈阳经济区综合承载力,增强沈阳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完善矿产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理顺资源收益分配关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争取在沈阳市开展国家“城市水环境改善”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示范城市建设。
2.强化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健全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从源头上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减排工作机制,完善环境准入制度。在沈阳经济区实行严于国家标准的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建立新上项目审批核准与减排完成进度相结合的机制,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在沈阳、鞍山等市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区内燃气、热、电、冷等能源系统建设,探索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节能减排试点。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加快供热计量改革,实行按用热量收费。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快淘汰高排放黄标车,推行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促进绿色交通建设。
3.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科学编制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新模式,打造多种类型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正在开展的新型工业化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机制。重点抓好沈阳、抚顺、阜新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海城、南芬、灯塔、调兵山、大石桥5个循环经济试点县区建设,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新模式。重点抓好沈阳静脉产业园、本溪南芬矿产资源、阜新新邱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以及鞍本钢铁集团、抚顺矿业集团、铁岭煤业集团、沈阳煤业集团、抚顺新钢铁等24个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建设,构建冶金、石油化工、煤炭、电力、建材和镁硼等6 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投入比重,鼓励按照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区,构建以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