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6:能源勘查研究区重点科技问题
青藏高原:开展油气地质调查与资源量预测研究,以羌塘、措勤变形盆地为重点,开展三维地震反射与4000-6000米科探深井,研究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对油气形成演化、运移聚集及成藏过程的影响,综合评价油气资源潜力。
大型叠合盆地:恢复四川盆地、西北中小盆地群、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华北地区前寒武纪盆地等不同时期原形盆地沉积体系,探索不同时期原型盆地形成、发展、演化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在大巴山前盆地部署6000-7000米深的科探井进行验证,提出陆内造山过程引发流体排泄和油气二次成藏的油气勘查认识,创新陆域油气勘查的新模式;在塔里木-天山-准噶尔盆地查明深部结构,揭示油气成藏规律。在松辽-大兴安岭-海拉尔盆地开展全地壳精细探测反射地震剖面,着眼解决松辽、海拉尔、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其与大兴安岭形成演化关系。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优选靶区部署3000米的参数井,揭示其深部结构和盆山关系。开展黔中隆起及周缘构造变形过程对海相碳酸岩层系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制约研究。
永久冻土区:在羌塘盆地开展物探、化探勘查技术研究,揭示成矿地质背景及优选找矿远景区,研发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现场实验测试系统。在漠河盆地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在青海省冻土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
海域叠合盆地:开展黄海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叠合盆地、东海新生界-中生界叠合盆地、南海新生界-中生界叠合盆地的地质构造背景、油气成藏理论与富集规律研究。开展南沙周缘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多类型盆地的成盆机制、成烃过程及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查明海相碳酸岩分布特征及生物礁、浅层生物气成藏模式,提出重点目标区。
|
(六)新能源勘查科技创新
重点探索永久冻土区、深海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开发技术研究,探索其分布规律、成矿理论、勘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发展适用于深海天然气水合物探测的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海底视像探测技术、水下多参量立体探测技术等勘查开发关键技术,选择有利区块开展示范工程,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研发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勘查技术。
开展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油页岩、油砂、幔源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形成地质条件、成藏规律研究和勘查评价技术研究。开展陆相页岩气地质选区与资源评价方法、低阶煤煤层气勘探技术研究,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实验测试技术、钻完井、排采技术和大规模分段压裂、长距离水平井、环保型压裂液等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工艺研究,选择重点有利地区开展示范工程,建立适合我国复杂地质特征和赋存规律的理论和评价技术。
三、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
开展重要难利用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综合开发技术研究,加强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深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一)重要难利用金属矿产综合利用技术攻关
重点发展和完善复杂共伴生、难选冶、低品位、难利用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开展铁矿等大宗难利用金属矿种综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开展大型矿山高效节能采、选、冶装备及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研制大型金属矿规模化开采技术与装备、难采选矿高效开采技术与装备。开展盐湖资源、深井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强化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发展数字矿山技术、绿色矿山建设技术,提高能耗比。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地区、井下监管、矿山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监管、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等技术开发。开展重要矿种开发流程、方式、设计方案等方面技术标准制定,初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二)非金属矿高值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矿物晶体结构及化学组成与其物化性能的内在联系,提高我国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开展优势非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制,选择石墨、萤石、重晶石、磷矿、硅藻土、菱镁矿、膨润土、煤系高岭土等战略矿产,进行提纯和深加工新技术研究,推动我国非金属矿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专栏7: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
铜铅锌矿:在云南、四川三江地区拥有丰富的铜铅锌银多金属矿自然资源,但矿物嵌布粒度细、与脉石矿物共生关系复杂,易选矿少,难选矿多,分选困难。攻关解决氧化铜铅锌矿、混合铜铅锌矿的分选利用技术问题。
钨多金属矿:我国钨矿多为矽卡岩型钨矿床、热液充填多金属型钨矿、岩浆后期高中温热液型矿床等类型,通常与铜、钼、锑、锡、铋、铌、钽以及金、银等共、伴生。研发提高品位低、难选冶、开采成本高的白钨矿选冶和综合利用技术,综合回收硫、石榴石等矿产资源。
盐湖矿产:我国盐湖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地区以及西藏高原地区,资源经济欠发达且地理环境条件较差,资源利用率低。通过技术攻关与示范,综合利用盐湖提钾后母液中的镁、硼、锂、溴等资源。
难选红铁矿:我国红铁矿资源主要包括赤铁矿、褐铁矿、镜铁矿、菱铁矿、假象赤铁矿或混合矿等,已探明有上百亿吨。大多具有铁矿物种类多、嵌布粒度微细、矿物组成复杂,可选性较差,难以获得较高品位和回收率的铁精矿。研制、推广新药剂、新设备、新工艺,增加铁矿资源。
难利用铜多金属矿:我国铜矿资源中单独以铜矿物形成的铜矿床(体)极少,绝大多数与铅、锌、钼、硫铁、钴、镍等矿物共生,属于极难选的矿石。研发推广低品位铜钼、铜镍、金铜综合利用技术,盘活100万吨铜。
尾矿:重点研发钒钛磁铁矿、含稀土多金属矿尾矿、废石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锡矿尾矿、金矿尾矿综合利用技术。
油砂、油页岩:油砂、含油页岩是未来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四川、贵州、广西、浙江和内蒙古。开展油砂、油页岩无废、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并对尾矿物质组成进行综合利用。
煤炭、煤层气的高效开采:我国很多煤矿井采深已达到600-800m,有的已超过1000m,正在向1200-1300m延伸。我国东部的一些新区煤层埋藏有几百米厚的冲积层。重点解决深厚冲积层大型深井建设技术,厚煤层综采成套技术、薄煤层综采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煤与瓦斯突出等煤炭开采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
(三)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建立我国矿山尾矿、废石数据库,研究尾矿、赤泥、废石等固体废弃物利用途径,建立我国矿山尾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体系。开展再选(冶)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剂的研究和废石、
尾矿整体利用技术开发。开展尾矿利用技术标准制定。加强煤系硫铁矿、稀土矿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开展矿山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无害化处置、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四)深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
完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调查与评价技术体系,健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研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与时序的节地控制技术。开发创新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安全保障技术、废弃工矿地复垦与利用技术、城市农田空间布局与开发利用技术。开展中原、长三角、珠三角、北方等重要经济区土地精细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展西南山区城乡统筹、中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利用与监管技术研究。
四、大力推进地灾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和全球变化科技创新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研究,构筑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响应技术体系。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研究、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土地利用风险评价研究,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一)地灾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研究
研究以“3S”技术为支撑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响应体系理论方法技术和防灾减灾系统,加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短期预报、快速响应等环节的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防治、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等技术研究。开展地质灾害形成机制、演化规律、成灾机理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模拟和实验研究。开展三峡库区蓄水后地质灾害研究,开展汶川、玉树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研究。
开展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研究,探索形成地质环境质量、容量与适宜性评价、功能区划和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开展活动断裂与区域稳定性研究、第四纪古气候变化与地质环境演化关系研究。开展城镇地质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农村地质环境监测评价和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地下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使用地质环境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技术研究。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基础理论及调查、监测、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全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修复技术、生态环境脆弱条件下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重建技术研究,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水平。
开展区域地下水循环过程及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建立区域含水层精细探测与水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开展地下水资源勘查关键技术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研发西部干旱区、西南石山岩溶区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快速找水技术与装备。加强重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技术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