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655号――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90.1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3.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96.8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2.8% ,增产点比率70.0%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 。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1%(极显著);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7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 ,增产点比率92.3%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2.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 。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1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6千克,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采取宽行窄株为宜,栽插株行距以13.3厘米×3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肥力田块种植,生产上应注意水肥控制,防止倒伏。配方施肥,多施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整田时每亩施复合肥20-25千克,碳铵20-30千克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每亩尿素5-8千克与氯化钾5-8千克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以防倒伏。水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16万苗时应排水晒田;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时,每亩最高苗数控制在20万苗左右;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时,每亩最高苗数控制在22万苗左右;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应间歇灌溉,湿润管理,成熟收获前 5-6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72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20)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9
  品种名称:内5优39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2539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5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2天。株高112.2厘米,穗长25.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3万穗,每穗总粒数168.6粒,结实率 82.1% ,千粒重 29.2克。株型紧凑,叶片较宽,叶鞘、叶缘、颖尖、茎节紫色,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耐热性弱。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67.0% ,长宽比2.9,垩白粒率13.5% ,垩白度1.9% ,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1%(极显著);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 572.8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2.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85.5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3.9% ,增产点比率72.4%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 。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1千克,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可采用湿润地膜育秧或旱育秧。2.移栽: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3万-1.5万穴、9万-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忌偏施氮肥。超高产栽培适当增施磷、钾肥,多施有机肥。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0
  品种名称:川谷优204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川谷A×蜀恢20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7天。株高113.3厘米,穗长24.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3万穗,每穗总粒数188.1粒,结实率 79.9% ,千粒重 27.6克。株型适中,长势繁茂。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褐飞虱 9级。中抗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0% ,长宽比 2.8,垩白粒率 45% ,垩白度 8.4% ,胶稠度 80毫
  米,直链淀粉含量22.9% 。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0.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 ,(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79.8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00.0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4.5% ,增产点比率76.7%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6% 。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5-40天,合理密植,每亩栽插基本苗数8万 -10万苗。3.肥水管理:施肥管理应做到增前稳后、平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施肥比例为底肥50% 、蘖肥30% 、穗肥15% 、粒肥5% 。水分管理应坚持浅水移栽活棵、薄水发根促蘖、够苗轻晒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排水落干促熟,注意后期勿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1
  品种名称:闽丰优330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闽丰1A×闽恢3301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天,比对照Ⅱ优 838长 2.7天。株高124.5厘米,穗长24.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每穗总粒数165.9粒,结实率76.8% ,千粒重29.9克。株型紧凑,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9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1% ,长宽比2.9,垩白粒率46% ,垩白度12.0% ,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2% 。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0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4.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78.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1% ,增产点比率85.7%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6.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6% 。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1.25-1.5千克,适时播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适时移栽,株行距以20厘米×23厘米为宜,每亩栽插1.6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适当控氮,每亩施纯氮10千克,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后期干干湿湿防早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2
  品种名称:天两优616
  选育单位: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天源6S×R016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4天,比对照Ⅱ优 838短 2.5天。株高123.8厘米,穗长24.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每穗总粒数165.3粒,结实率80.7% ,千粒重27.2克。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65.2% ,长宽比2.9,垩白粒率25.3% ,垩白度4.6% ,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0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6.1%(极显著);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60.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6% ,增产点比率84.9%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1.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0% 。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1.2-1.5千克,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5万 -1.7万穴、7万 -8万基本苗为宜。3.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配施;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2千克左右,氮、磷、钾比例1:0.5:0.75;施用方法以前促、中控、后补为宜。水分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及时晒田,后期湿润灌溉,不宜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3
  品种名称:泸优9803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泸98A×泸恢 H10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与对照Ⅱ优838相同。株高126.7厘米,穗长25.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每穗总粒数171.9粒,结实率82.6% ,千粒重29.2克。株型适中,长势繁茂,节间、颖尖黄色,柱头白色,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7级。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6% ,长宽比2.9,垩白粒率60% ,垩白度12.0% ,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7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3.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7.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 ,增产点比率78.6%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 。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1千克,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叶龄 4.5-5.5叶适时移栽,一般栽插规格26.7厘米×16.7厘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每亩基本苗数6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一般每亩施 8-10千克纯氮、20千克过磷酸鈣、10千克钾肥作底肥,移栽后7天施3千克纯氮作追肥。水分管理注意后期不宜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4
  品种名称:Ⅱ优371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恢37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7天,比对照Ⅱ优 838长 1.1天。株高123.1厘米,穗长24.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每穗总粒数151.6粒,结实率87.3% ,千粒重28.6克。株型适中,主茎总叶片数17叶左右,稃尖紫色,无芒或短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62.7% ,长宽比 2.5,垩白粒率34% ,垩白度7.3% ,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4.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94.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 ,增产点比率82.1%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7% 。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1千克,适时播种,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秧,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 30天左右,适时移栽,每亩栽插 1.5万 -1.8万穴,每穴栽插1-2粒种子苗,高肥田和低海拔地区相对稀植,瘦瘠田和高海拔地区相对密植。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2-14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8千克,磷肥全作基肥,氮肥70% 作基肥、30% 作追肥,钾肥60% 作基肥、40% 作追肥,及时追肥。水分管理注意后期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飞虱、一代和二代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5
  品种名称:Y两优9918
  选育单位:湖南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58S×R92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8天,比对照Ⅱ优 838短 3.0天。株高122.7厘米,穗长27.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每穗总粒数175.7粒,结实率85.5% ,千粒重27.5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片内卷挺直,稃尖无色,少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 7级;褐飞虱 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4% ,长宽比2.9,垩白粒率34% ,垩白度7.7% ,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4% 。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08.1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8.5%(极显著);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 594.1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10.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01.1千克,比对照Ⅱ优 838增产 9.7% ,增产点比率 96.4% 。2010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0.1% 。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0.75-1千克,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不超过25天,栽插规格20厘米×30厘米或20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移栽后3-5天每亩施尿素10千克促分蘖;巧施穗肥,幼穗分化前每亩追施钾肥 10千克、尿素 4千克。水分管理做到有水齐穗,湿润壮籽,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