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试点市、县的概况,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优势,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任务,预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等。
一、背景和意义
(一)规划背景
阐明规划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分析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对本省区乃至全国的示范意义。
(二)规划区域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2、光热水土
3、资源分布
4、生态环境的主要变化
(三)生态环境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特征
2、环境容量特征
3、生态恢复的适宜性特征
(四)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1、综合经济状况
2、主导产业及比较优势
3、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规划编制依据
1、相关政策依据
2、相关规划依据
二、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生态工程建设成效
2、环境治理情况
3、转变发展方式的成效
4、生态文明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利条件
1、自然地理优势
2、经济结构优势
3、生态文化优势
4、生态恢复成本效益优势
(三)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主要困难
1、自然条件制约
2、经济条件制约
3、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
4、思想观念制约
三、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阐述开展生态文明试点的基本思路,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提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二)基本原则
1、转变观念,科学发展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3、调整结构,发挥优势
4、广泛动员,全员参与
(三)发展定位
在阐述试点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基础上,提出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应重点提升的生态服务功能。
(四)发展目标
从资源生态、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具体目标。
(五)总体布局
1、生态建设工程布局
2、生态产业发展布局
3、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四、建设任务和规模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
2、退耕还林
3、水土流失治理
4、石漠化治理
5、防沙治沙
6、环境综合治理
7、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8、各类自然保护区管护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调整产业结构
2、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3、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4、节能减排
(三)优化消费模式
1、集约利用土地
2、优化用能结构
3、鼓励生态产品消费
(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根据试点市、县生态文化体系的现状,从制度建设、舆论宣传、生态文化设施等方面,提出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综合措施。
五、环境影响与效益分析
(一)试点任务的环境影响评价
评估主要试点任务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可能的生态环境风险,并提出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二)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2、社会效益
3、经济效益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
明确试点市、县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拟出台的引导政策,提出需要国家出台的相关鼓励政策。
(二)整合多种资金
分析试点市、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整合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方面的资金、技术、项目等,提出整合各种资金的有效举措。
(三)广泛宣传教育
明确试点期间拟开展的主要宣传教育活动,提出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四)创新体制机制
围绕生态建设模式、产权制度改革、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体制机制的具体措施。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负责推动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提出具体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思路。
(二)明确职责分工
明确本级政府各部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将试点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
(三)建立评估体系
结合本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试点中拟开展的主要任务,建立有效的跟踪评估办法,确保试点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四)推行奖惩机制
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挂钩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附表
1、建设任务汇总表
2、投资汇总表
附图
1、生态环境资源分布现状图
2、土地利用现状图
3、建设任务布局图
附件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选择评价指标数据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