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体系。
依托现有地震观测基础设施,以南北地震带、新疆地震多发区和首都圈重点监视区为主,兼顾市县行政区基本单元,建设高分辨的强震动和烈度观测台站,建设国家级、区域级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配以相应的地震预警信息系统,加快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拓展震源参数和震源过程等地震速报信息,迅速提供地震灾害损失分布,为政府和相关部门防震减灾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提供预警信息服务,为公众及时逃生避险减少伤亡和燃气、供电、高速铁路、核电站等生命线工程快速处置提供支撑。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五)建设地震卫星观测与应用系统。
研制地震电磁试验卫星,搭载磁强计、磁通门磁力仪、等离子体分析仪、朗缪尔探针、卫星定位双频接收机和三频信标发射机,发射至太阳同步轨道。构建空间对地的地震观测基础,建设国家地震卫星应用地面系统,逐步建立遥感地震观测、震灾跟踪与应急服务的卫星地震应用系统。
(六)科学探索地震预测新技术和新手段。
在云南、四川和首都圈等强震多发或地震危害性高的地区,建设地震预测实验场,按照地震构造背景和活动性布设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震观测和探察系统,建设地震数值和物理模拟实验室,建立具有区域特征的地震预测系统,构建开放式的地震预测野外研究试验基地,促进地震预测水平的提高。实施地震预测实验场项目。
二、中国地震科学环境观测与探察计划
国家确立实施的中国地震科学环境观测与探察计划,简称喜马拉雅计划,旨在获取我国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地震活动构造特征和地球物理场演化规律等,探究中国大陆地震构造背景、孕震动力过程和发震成因机理,研发防震减灾设备装置和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服务防震减灾任务需求和地球科学进步。
(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
对中国大陆进行地震台阵观测,对华北、青藏高原东缘、青藏高原、西北、华南和东北等6大构造区域分期实施均匀分布和整体平移式的观测,布设人工地震、重力、地磁和大地电磁测深等剖面,在青藏高原东缘和华北地震危险区进行精密可控主动震源重复探测,获取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精细结构、介质参数和重要构造部位断层图像。
(二)中国地震活动构造探察。
对我国大陆主要地震活动构造开展探测和详细地质调查观察,探明其空间展布、活动方式、平均运动速率、大地震期次,评价其长期强震危险性。对南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区和天山地震带的主要活动构造开展详细调查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编制活动构造分布图、地震构造图以及地震危险性图,研究主要活动构造的强震破裂历史,确定未来潜在的强震危险构造与地震强度。
(三)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
开展中国精密重力场和地磁场探测,获取重力场和地磁场分布图。开展精密卫星定位和水准观测,获取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图像。开展跨断层卫星定位、水准和重力等观测,监测主要活动断层的形变。开展流动地球化学观测,获取主要地震构造区的地球化学背景。
(四)地震核心科学问题研究。
以地震科学台阵探测为基础,研究活动构造边界带结构、介质条件及其与强震孕育的关系;以地震活动构造探察为基础,研究边界带构造特征、活动习性及其对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以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为基础,研究边界带现今变形与运动特征、地球物理场演化过程及其与强震孕育发生的关系。通过野外资料分析与物理实验,研究边界带物理力学性质、变形机制以及滑动本构关系,建立物理模型研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分析强震构造环境与动力过程。
(五)防震减灾关键技术突破。
地震观测新传感器、地震预警紧急处置和生命探测救助设备研发。星载对地、机载对地、海洋测震和深井台阵等地震观测前沿技术拓展,地震活动构造探察等科学选址技术服务,隔震、减震和加固等新材料新结构的抗震技术应用,地震灾害信息获取、快速评估、辅助决策与指挥等技术进步,数据汇集、处理和分析等技术及模式创新。
三、地震预测科学探索计划
在地震预测实验场开展长中短临预测多路探索,研究地震物理预测的新途径。在继续积累遴选地震前兆经验的同时,建立强震孕育过程和发生机理的理论模型,推进大地震中长期和地震大形势的物理预测研究,不断寻找有效的地震预测手段。
(一)地震孕育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