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同志对年轻职工的婚姻问题也非常关心。飞行队驻地较偏僻,社会接触面窄,队内不少青年找对象成为一大难题。他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开展青年联谊活动,为他们牵线搭桥。飞行队里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潘队”。
潘伟同志对职工关心爱护,对自己却要求严格。除在外开会外,一年有300多天他都在值班和工作,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甚至连生病都不能休息。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潘伟,对家庭也常常感到十分愧疚,他和妻子长年分居两地,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体弱多病的妻子身上。潘伟执行救助任务时,必须按照工作要求关闭手机,家人常常无法和他联系,时时让妻子、女儿担惊受怕。年迈的父母住在沈阳,离大连基地不太远,但他一年都难得探望几次。
五年来,潘伟在惊涛骇浪中安全救助飞行1300小时,训练飞行1200多小时。有时候,他一天完成5次救助任务,工作时间长达到15小时。早饭、午饭常常只能在救助返航的间隙吃饼干、喝矿泉水;冬季,没有取暖设备的直升机像个冰窖,强大的寒流常常把他全身冻僵;夏季,三四十度的座舱里,穿着密不透气的飞行防水服、戴着厚重的头盔常常使他全身汗透;更痛苦的是,直升机高达110分贝的强噪音往往震得他两耳疼痛,紧握操纵杆的双手,往往僵直麻木......
一切为了救助,一切为了遇险群众,潘伟和他的团队永不言弃,无怨无悔。他情系人民,大爱无疆,展示了当代救捞人“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情怀。他就是海上百姓生命的守护神,翱翔在渤海湾上空的救助神鹰。
附件2:
当代交通运输服务团队的楷模--郭娜陆地航空班先进事迹
郭娜陆地航空班是保定客运中心站的一个道路客运站务班组,组建于2003年1月1日,以劳动模范郭娜的名字命名,整个班组现有15名成员。该班组组建以来,就瞄准“航空”这一运输业的服务高端,创建既适合公路运输特点又与航空服务接轨的“陆地航空式服务”模式,大胆创新,对标赶超,坚持以满足旅客需求为工作导向,以旅客满意为工作动力,为乘客提供迎宾、导乘、广播、问询、电话订票等服务。她们在平凡的道路客运服务岗位上,以真诚的爱心、甜美的微笑、热情周到的服务,每天迎送数万名旅客,形成了“真情服务、快乐工作、关注细节、勇于创新”的航空班精神,以亲情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窗口服务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1年2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保定客运中心站实地察看春运期间旅客出行和客运服务情况,慰问坚守在工作一线的干部职工,对郭娜陆地航空班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她们“能吃苦、讲付出,创新服务”。
找准目标定位 对标航空服务
这个班组定位为陆地航空班,是因为她们从组建之初就是抱着一种主动对标的决心,瞄准航空服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航空服务是旅客运输行业的高端,而公路客运呈现客流大、服务面广、乘客要求多等特点,要实行航空式服务确属不易。为了对标赶超航空服务,她们主动到首都机场、北京昌平航空培训基地参观学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她们大胆创新,把目标定位在既适合公路运输特点又与航空服务接轨的“陆地航空式服务”模式上,开始了她们的创建之路。
为了实现道路运输“航空式”服务的梦想,她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付出了比常人多百倍的努力。她们每天坚持军事化“三语”点名上岗(即用中、英、哑语三种语言为上岗语言),开创了陆地航空服务的先河。在别人下班后,她们还在加班加点学礼仪、练形体;当别人熟睡时,她们还在挑灯夜战,学业务,练技能。有人把腿练肿了,有人把脸笑麻了,甚至还有人晕倒在训练场上。班组的刘海英是“O”型腿,为了达到标准的站姿,每天晚上睡觉时她都将腿用围巾绑起来;张小丽有些驼背,每天回到家中她还要靠墙站立两小时;刘会青来自农村,普通话讲的不标准,每天她都跟着新闻联播主持人学习发音……为达到无障碍服务,她们还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英、韩、哑语会话练习和特殊服务技能培训。学习葫芦丝乐器演奏,练习舞蹈,为旅客表演小节目;熟记市“公交线路”,成为外地人的“活地图”;掌握“急救常识”,危急时刻做旅客的护士;通晓旅游知识,做旅客的向导;每人还掌握“一项技能”,练就“一门绝活”,如针艺、包扎、急救等。凡是中专学历的都进修一门大专课程,参加计算机培训班等,全方位提高自己。现在班组95%的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