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包括六盘水市的盘县和黔西南州的普安县。国土面积 548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岩溶面积3980平方公里,占区域国土面积的73%;石漠化面积1445平方公里,占区域岩溶面积的36%。在石漠化面积中,中度石漠化面积占45%,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19%。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55%。区域人口143万人,人口密度260人/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贫困人口23万人,两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为18%;人均耕地面积1.9亩、粮食产量316公斤,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3亩。
该区域农村能源短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制约了土地和光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农田少,陡坡开垦问题突出,加之该区域是贵州省煤炭主要生产基地之一,长期煤炭开采等工矿活动,加速了土地石漠化。治理方向是: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和特色产业开发;积极营造生态林和薪炭林,发展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提高植被覆盖度;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充分发挥区域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中草药、草食畜牧业等产业,拓宽经济发展渠道。
三、岩溶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区
范围包括贵阳市全部、毕节地区东部、安顺市大部、黔东南州西部和黔南州北部等地的34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55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2%;岩溶面积47844平方公里,占区域国土面积的86%;石漠化面积13521平方公里,占区域岩溶面积的28%。在石漠化面积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占27%、58%和15%。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41%。区域人口1679万人,人口密度301人/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3998元;贫困人口187万人,区域中9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为14%;人均耕地面积1.6亩、粮食产量331公斤,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4亩。
该区域是贵州省岩溶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经济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频繁,用地需求大,土地垦殖率高,加剧了石漠化,石漠化治理任务重。治理方向是:加强林草植被保护,重点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林,大力开展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和退耕还林,提高植被覆盖度;实施坡改梯、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等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高效现代农业模式。
四、峰丛洼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区
范围包括黔西南州的兴义、安龙、册亨、望谟和黔南州的罗26甸、平塘、独山、三都、荔波等9个县(市)。国土面积2383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岩溶面积13692平方公里,占区域国土面积的57%;石漠化面积5067平方公里,占区域岩溶面积的37%。在石漠化面积中,中度石漠化面积占46%,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21%。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34%。区域人口309万人,人口密度129人/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2421元;贫困人口55万人,9个县(市)中除兴义市外全部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达18%;人均耕地2.2亩、粮食产量372公斤,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4亩。
该区域石漠化等级高,土壤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人畜饮水困难,耕地承载力低,农村能源缺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分布区。治理方向是:重点发展人工造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封山育林育草,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度;加强基本农田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坡面径流、岩溶表层泉水资源,满足灌溉用水、人畜饮水需求;建设排涝沟渠,防治洪涝灾害;充分利用水资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拓宽农村能源渠道;实施坡改梯,蓄水保土,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度开展生态移民。
五、岩溶槽谷石漠化综合治理区
范围包括铜仁地区全部和遵义市桐梓、绥阳、正安、道真、务川、凤冈、湄潭、余庆、习水和黔东南州凯里、镇远、施秉、27黄平、岑巩等24个县(市、区)。国土面积476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7%;岩溶面积30676平方公里,占区域国土面积的64%;石漠化面积7552平方公里,占区域岩溶面积的25%。在石漠化面积中,中度石漠化面积占48%,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11%。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36%。区域人口907万人,人口密度196人/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2578元;贫困人口142万人,14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为16%;人均耕地面积2亩、粮食产量458公斤,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4亩。
该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土地承载能力较高,但境内碳酸盐岩集中分布,石漠化治理难度大,呈扩展趋势。治理方向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调配水资源,保持水土,完善水利设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和经果林,实施坡改梯,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生产力。
第四章 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
第一节 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骨干水源工程、灌区配套和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气象灾害防御及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等。
一、骨干水源工程和重点项目
2011年至2020年,规划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21处,其中蓄水工程432座(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142座、小型水库286座),引水工程40处,提水工程49处。工程新增年供水量60.6亿立方米。结合水源工程建设,配套新建15处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及一批小型灌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0万亩。其中2015年以前规划实施重点骨干水源工程382处,项目建成后新增年供水量46.8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1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0万亩。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等工作的项目350个,其中中型以上119个。其余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1.大型水库项目
规划2011年至2020年建设大型水库工程4座,其中黔西北区1座,黔西南区3座。水库总库容20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229亿立方米,项目建成后新增年供水量9.2亿立方米,占规划项目新增年供水量的15%,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大型水库是贵州省提高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保障区域供水安全、调整产业结构、保障生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区域控制性工程。目前,五嘎冲水库、黄家湾水库、马岭水库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编制项目建议书。
夹岩水利枢纽。水库坝址位于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六冲河毕节市与纳雍县界河段,坝址以上集水面积4306平方公里,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8.4亿立方米。该水库是供水、灌溉及发电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利工程,总库容1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8.5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量7.3亿立方米。工程供水区域包括毕节地区大部及遵义市部分区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区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态恶化,人均基本口粮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程供水总人口300万人,牲畜60万头,灌溉面积90万亩,电站总装机70兆瓦。拦河坝拟采用双曲混凝土拱坝,最大坝高135米。工程淹没及占用耕地16500亩(其中水田3500亩,旱地13000亩),林地4500亩,荒草地26000亩,搬迁人口16500人。工程总投资98亿元。项目建成后对提高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保障区域供水安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家湾水库。水库坝址位于珠江流域红水河的一级支流格凸河中游紫云县境内河段,坝址以上集水面积969平方公里,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5.7亿立方米。该水库是灌溉、供水及发电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工程,总库容2.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1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量0.7亿立方米。工程供水区主要为安顺市紫云县,该县是贵州省最贫穷落后的县之一,水利建设滞后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工程供水总人口11万人,牲畜6万头,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电站总装机36兆瓦。拦河坝拟采用钢筋砼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97米。工程淹没及占用耕地7356亩(其中水田4366亩,旱地2990亩),林地4887亩,荒草地653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55亩,其它用地222亩,搬迁人口2900人。工程总投资17亿元。项目建成后可提高项目区水资源调配能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生态建设与石漠化治理提供有效支撑。
五嘎冲水库。水库坝址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盘江左岸的一级支流马别河上游平塘河段,坝址以上集水面积618平方公里,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4.5亿立方米。该水库是供水、灌溉及发电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1.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7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量0.7亿立方米。工程供水区主要为黔西南州普安县,该县煤炭资源丰富,是贵州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工程供水总人口10万人,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31电站总装机18兆瓦。拦河坝拟采用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108米。水库淹没涉及普安县6个乡镇13个行政村,共淹没农用地2020亩,淹没搬迁人口681人。工程总投资7亿元。项目建成后对培育区域主导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