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黔西南区
范围包括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全部、安顺市西南部,地处贵州省西部经济带,是贵州省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基地及特色产业区。2009年区域人口82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085元、耕地面积2亩、有效灌溉面积0.3亩、粮食产量288公斤。该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易发生重度夏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为重度石漠化区,也是此次特大旱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较快,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缺口较大。区域现状18 水利工程供水量18.4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222立方米,2020年需水量35.2亿立方米。工程建设布局方案为:水源工程以五嘎冲、黄家湾、马岭3座大型水库,打鱼凼、小龙潭等37座中型水库,68座小型水库,12处引提水工程为骨干,优先保障六盘水、兴义等大中城市及区域内其他城镇用水安全,兼顾灌溉、生态环境、石漠化治理用水;结合“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农村用水问题;加快兴中、盘江、安西3个大型灌区及33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建和规划工程分别新增年供水量1.8亿和15.1亿立方米,2020年人均供水量达到402立方米,城乡生活、灌溉供水量分别达到3.6亿和17.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耕地灌溉率达到20%,增加粮食产量96万吨。规划实施后可有效解决区域在特大干旱条件下的城乡供水安全问题,满足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用水需要,为加快扭转区域生态恶化、石漠化加剧趋势提供生态用水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生态建设思路和布局
生态建设要围绕《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贵州省生态建设的定位,按照“西治、中保、东建”的基本思路,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资源、草地建设和保护,加大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栖息地,提高林草质量,保障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上游生态安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构筑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
根据贵州省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现状,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将生态建设区域划分为:西部生态综合治理区、中部生态保护区和东部生态建设区。
一、西部生态综合治理区
范围包括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地的18个县,以及镇宁、罗甸、望谟3个县的32个乡镇,国土面积50614平方公里,区域人口120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20亿元。林业用地面积3281万亩,森林面积2350万亩,森林覆盖率31%,活立木蓄积量3841万立方米,宜林地面积684万亩,牧草地面积799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474万亩,已纳入国家公益林面积2102万亩。
该区域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239人;岩溶地貌发育充分,石漠化面积占全省的36%;山高坡陡、河谷深切,25°以上坡耕地占全省的49%,为贵州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是贵州省主要江河的发源地,森林质量差,生态系统脆弱,是省内生态敏感性最高的区域。生态建设方向是: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为重点,综合治理坡耕地,增加林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抚育工程和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江河发源地的生态保护功能;重点治理草海高原湿地,恢复湿地功能,保护黑颈鹤、白鹳等珍稀鸟类迁徙地;加强紫荆泽兰等外来有害生物防治,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地,努力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成果,提高环境承载力,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中部生态保护区
范围包括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铜仁地区和黔南州等地的41个县全部,以及镇宁、罗甸、望谟3个县的25个乡镇,国土面积76798平方公里,区域人口185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097亿元。林业用地面积5393万亩,森林面积4356万亩,森林覆盖率38%,活立木蓄积量11973万立方米,宜林地面积749万亩,牧草地面积915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405万亩,已纳入国家公益林面积3463万亩。
该区域工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城镇人口多,生态压力和环境负荷大,全省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均分布于本区,区域内物种多样性丰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生态建设方向是:以公益林保护为重点,保护与建设并举,实施退耕地造林、荒山荒地造林,大力发展茶叶、棕榈、杜仲、黄柏等生态经济林、笋竹两用林和药用林,打造茶业、竹业和林药产业基地;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和珠江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加大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重点保护水獭、黑叶猴、珙桐、银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治理退化草地,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增强草地水土保持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功能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东部生态建设区
范围包括黔东南、黔南、铜仁等地的26个县,国土面积48755平方公里,区域人口73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0亿元。林业用地面积4214万亩,森林面积3716万亩,森林覆盖率51%,活立木蓄积量15886万立方米,宜林地面积444万亩,牧草地面积683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94万亩,已纳入国家公益林面积2716万亩。
该区域是我国八大林区之一,国家主要木材生产基地,是贵州省林木生长最为迅速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但森林经营水平不高,森林质量较差,林业产业化水平低。生态建设方向是:大力实施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的森林抚育工程,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发展油茶、茶叶等经济林,开发名优特林产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珠江防护林工程,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重点建设梵净山、雷公山等自然保护区,保护黔金丝猴、单性木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利用区域优越自然条件,加大森林分类经营力度,实施优地优用,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和优质高产草地,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实施以草定畜,建设青贮窖池,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高家畜出栏率,构建生态良好、经济繁荣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第四节 石漠化治理思路和布局
依据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对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要求,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建设和保护林草植被,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农田设施建设,拓宽农村能源渠道,提高农民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引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技术,着力解决长期困扰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区域岩溶地质、地貌和岩溶生态环境的相似性,自然资源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同类性,石漠化成因、治理措施的趋同性,并考虑区划界线与自然边界保持一致性的原则,将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划分为5个大区。
一、岩溶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区
范围包括六盘水市钟山、六枝、水城,安顺市关岭和黔西南州晴隆、兴仁、贞丰,毕节地区的威宁、赫章等9个县(区)。国土面积2157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岩溶面积16047平方公里,占区域国土面积的74%;石漠化面积5576平方公里,占区域岩溶面积的35%。在石漠化面积中,中度石漠化面积占51%,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19%,是全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54%。区域人口502万人,人口密度232人/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2567元;贫困人口94万人,9个县(区)中除钟山区外全部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高达20%;人均耕地面积2亩、粮食产量314公斤,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2亩。
该区域地形起伏大,土层薄、土壤侵蚀严重,陡坡开垦、砍伐薪材现象严重,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任务重,生态承载能力弱;耕地质量差,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土地产出率低,粮食不能自给,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治理方向是:重点开展以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坡改梯;对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积极发展特色经果林、早熟蔬菜和种养结合的庭院经济;依托良好的景观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岩溶断陷盆地中度-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