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建设任务
水利建设。2011至2015年,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382处,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11座,小型水库208座,引提水工程60处,项目建成后新增总库容47亿立方米,新增兴利库容1132亿立方米,解决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灌区82个,修建“五小”水利工程31万处,坡耕地综合治理250万亩。2016至2020年,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139处,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1座,小型水库78座,引提水工程29处,项目建成后新增总库容10亿立方米,新增兴利库容7亿立方米;改造灌区41个,修建“五小”水利工程87万处,坡耕地综合治理150万亩。
生态建设。2011至2015年,营造林1280万亩,森林抚育29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633万亩,治理退化草地335万亩;2016至2020年,营造林940万亩,森林抚育31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467万亩,治理退化草地265万亩。石漠化治理。2011至2015年,封山育林育草425万亩,人工造林614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07万亩,治理退化草地198万亩,建设基本农田373万亩;2016至2020年,封山育林育草112万亩,人工造林105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25万亩,治理退化草地183万亩,建设基本农田47万亩。
第三章 基本思路和建设布局
第一节 基本思路
正确把握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客观规律,“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在区域布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合理确定建设重点和规模,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的各项任务落实到重点区域和行政单元,编制好各区域的“三位一体”规划和各项重点工程规划,在区域内体现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和有机融合,以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技术路线上,坚持以水为核心,通过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建设,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生态用水,推动退耕还林(草)工程深入实施,促进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同时,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和供给保障能力,为水利建设和水利设施稳定发挥效益提供水源保证,形成良性循环。在建设时序上,注重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把工作重点放在前五年,根据各区域供水需求和生态环境状况,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的进度,合理确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协同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真正做到相互促进,发挥整体效益。
第二节 水利建设思路和布局
水利建设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为出发点,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大中小微并举、开源节流并重,注重挖潜配套,统筹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布局各类骨干水源工程、灌区配套与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以及“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保障能力,满足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和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生态状况以及干旱类型,同时兼顾地域相邻与县级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将贵州省水利建设划分为黔中、黔东北、黔东南、黔西北和黔西南5个区域。
一、黔中区
范围包括贵阳市全部、安顺市北部和黔南州北部,地处黔中经济区核心圈、贵阳城市经济圈,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传统旅游区及粮食产区。2009年区域人口 676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999元、耕地面积1.3亩、有效14灌溉面积0.2亩、粮食产量202公斤。该区域水资源相对缺乏,易发生中度春旱、夏旱,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局部属中度石漠化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缺水特别严重。区域现状水利工程供水量19.2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284立方米,2020年需水量28.8亿立方米。工程建设布局方案为:水源工程以黔中水利枢纽(在建),水场堡、戈家寨等 19座中型水库,43座小型水库,24处引提水工程为骨干,优先保障贵阳、安顺等大中城市及区域内其他城镇用水安全,兼顾灌溉、石漠化治理用水;加快瓮福大型灌区及16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建和规划工程分别新增年供水量2.6亿和6.9亿立方米,2020年人均供水量达到360立方米,城乡生活、灌溉供水量分别达到4亿和12.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万
亩,耕地灌溉率达到22%,增加粮食产量25万吨。规划实施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二、黔东北区
范围包括铜仁地区全部和遵义市东部,是贵州省重要的新兴工业、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基地、粮食产区及新兴生态旅游区。 2009年区域人口604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69元、耕地面积2亩、有效灌溉面积0.3亩、粮食产量376公斤。该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易发生中度和重度夏旱,是2009年至2010年贵州省特大旱灾的重灾区,夏粮和油料大幅减产,农业生产遭受极大15损失。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增长较快,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灌溉与农村生活缺水特别严重。区域现状水利工程供水量13.8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229立方米,2020年需水量26.2亿立方米。工程建设布局方案为:水源工程以长丰、盐井等 28座中型水库,55座小型水库,31处引提水工程为骨干,优先保障铜仁等中小城市和乡镇用水安全,兼顾灌溉用水;加快乌中、铜东、湄凤余3个大型灌区及2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建和规划工程分别新增年供水量0.7亿和11.8亿立方米,2020年人均供水量达到402立方米,城乡生活、灌溉供水量分别达到2.7亿和16.9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耕地灌溉率达到27%,增加粮食产量107万吨。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决城乡供水安全问题,增强抵御季节性干旱能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黔东南区
范围包括黔东南州、黔南州东部,地处贵州省东南部特色经济区,是贵州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和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2009年区域人口530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60元、耕地面积1.5亩、有效灌溉面积0.3亩、粮食产量
300公斤。该区域是贵州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水资源丰富,但易发生中度和重度夏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灌溉与农村生活缺水较为严重。区域现状水利工程供水量16亿立方米,16人均供水量302立方米,2020年需水量23.7亿立方米。工程建设布局方案为:水源工程以塘冲、响水坝等22座中型水库,55座小型水库,4处引提水工程为骨干,优先保障凯里、都匀等中小城市和乡镇用水安全,兼顾灌溉用水;加快黎榕大型灌区及 28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建和规划工程分别新增年供水量0.7亿和7亿立方米,2020年人均供水量达到468立方米,城乡生活、灌溉供水量分别达到2.2亿和15.1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7万亩,耕地灌溉率达到29%,增加粮食产量39万吨。工程实施后可有效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满足区域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用水需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四、黔西北区
范围包括毕节地区全部和遵义市中西部,地处黔北综合经济区、贵州省西部经济带,是贵州省重要的新兴工业、能源、矿产基地、粮食产区及红色旅游胜地。2009年区域人口1159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963元、耕地面积1.9亩、有效灌溉面积0.3亩、粮食产量351公斤。该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易发生中度和重度春旱,该区是2009年至2010年贵州省特大旱灾的重灾区,夏粮减产高达30%以上,耕地以坡耕地为主,耕地质量较差,总体属中度石漠化区,局部生态环境较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总量大,工程性缺水问题非常突出。区域现状水利工程供水量1724.6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212立方米,2020年需水量45.5亿立方米。工程建设布局方案为:水源工程以夹岩水利枢纽大型水库,中桥、铜灌口等36座中型水库,65座小型水库,18处引提水工程为骨干,优先保障遵义、毕节等大中城市及区域内其他城镇用水安全,兼顾灌溉、石漠化治理用水;结合“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农村用水问题;加快遵义、金黔2处大型灌区及11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进坡耕地综合治理。在建和规划工程分别新增年供水量1亿和19.8亿立方米,2020年人均供水量达到358立方米,城乡生活、灌溉供水量分别达到5.1亿和24.7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1万亩,耕地灌溉率达到22%,增加粮食产量158万吨。规划实施后可提高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有效解决季节性干旱用水问题,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并为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