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饲养管理
环境卫生状况较差、饲养管理水平低下、挤奶设备使用不正确、挤奶程序不规范、不注意挤奶卫生等是诱发乳房炎的重要原因。
2.2.2病原微生物
引起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根据病原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可分为接触传染性病原体和环境性病原体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等;后者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临床病例中,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最为常见。
2.2.3其它因素
季节、气候、遗传因素以及其它疾病等都对乳房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总之,引起乳房炎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多重性的,在诊断时应全面考虑。
2.3 诊断
2.3.1临床诊断
乳房炎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通常称为隐性乳房炎),临床型又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2.3.1.1 急性乳房炎。突然发病,乳房发红、肿胀、变硬、疼痛,乳汁显著异常和减少,出现全身症状。病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反刍减少,脉搏增速,脱水,全身衰弱、沉郁。当病情发展很快且症状严重时为最急性乳房炎,此时可危及患牛生命。
2.3.1.2 亚急性乳房炎。病牛一般没有全身症状,最明显的异常是乳汁中有絮片、凝块,并呈水样。乳房有轻微发热、肿胀和疼痛。
2.3.1.3 慢性乳房炎。慢性乳房炎多由长时间持续感染引起,或由于急性乳房炎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而转来。长期保持亚临床型乳房炎,或亚临床型和临床型交替出现,临床症状长期存在。最终可导致乳腺组织纤维化,乳房萎缩、出现硬结。这类乳房炎治疗价值不大,而且是牛群中的感染源,应及早淘汰。
2.3.1.4 亚临床型乳房炎。患牛的乳房和乳汁肉眼观察无异常,但乳汁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乳汁体细胞数增加。隐性乳房炎患牛是病原携带者,可以感染其它健康牛。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而造成奶量损失和健康牛感染的危险。
2.3.2实验室诊断
2.3.2.1 临床型乳房炎
临床型乳房炎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见附件1、2。
2.3.2.2 亚临床型乳房炎
检测方法包括乳汁体细胞计数法(CMT和体细胞直接计数法)、乳汁pH检验法、电导率值检验法、酶类检测法和乳成分直接检测法。本指南主要介绍体细胞计数法。检测方法参见附件3、4,可以选择其中之一进行。
如需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参见附件1、2。
3 监测与报告
3.1 奶牛饲养单位或个人每月应对亚临床型乳房炎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监测记录存档;对临床型乳房炎要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并保存诊疗记录。大规模发生临床型乳房炎时,要及时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3.2兽医主管部门应对乳房炎发病及监测情况进行定期监控。
4 处置
4.1 临床型乳房炎处置
4.1.1隔离
对患病奶牛实施隔离,对病牛接触过的一切用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4.1.2治疗
对已经确诊的病牛,应根据致病因素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按照对症治疗、局部治疗、抗感染和辅助性治疗相结合的原则,防止病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