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
2.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九、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用物准备情况;了解患者所用气管导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盈情况。
3.评估患者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吸尽口、鼻腔及气管内分泌物。
3.在患者呼气初挤压简易呼吸器的同时将气囊放气。
4.使用较大的潮气量,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滞留的分泌物“冲”到口咽部,于呼气末将气囊充气。
5.立即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
6.连接呼吸机,吸纯氧2min。
7.使用有气囊上分泌物引流功能气管导管时,应用适宜负压持续或间断进行分泌物清除,或使用Evac泵。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步骤和配合方法。
2.操作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
(四)注意事项。
1.挤压简易呼吸器及气囊充气、放气的时机正确。
2.反复操作时,可让患者休息2~5min,酌情予以吸氧。
十、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和合作程度。
2.评估操作环境和用物准备情况。
3.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点、溃疡、异味及口腔内卫生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根据患者的病情,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2.保证气囊压力在适宜范围,吸净气管及口腔内的分泌物。
3.记录气管导管与门齿咬合处的刻度,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部分距门齿的长度。
4.2人配合,1人固定导管,另1人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具体要点见第一章)。
5.操作过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停止操作。
6.将牙垫置于导管的一侧并固定,定期更换牙垫位置。
7.操作完毕后,再次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长度和气囊压力,观察两侧胸部起伏是否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口腔护理的目的、方法及可能造成的不适,以取得配合。
2.指导清醒患者充分暴露口腔以利于操作。
(四)注意事项。
1.操作前测量气囊压力。
2.操作前后认真清点棉球数量,禁止漱口,可采取口鼻腔冲洗。
3.检查气管导管深度和外露长度,避免移位和脱出。
4.躁动者适当约束或应用镇静药。
十一、拔除气管插管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血氧饱和度和合作程度。
2.评估拔管指征:撤离呼吸机成功,患者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可自行有效排痰,上呼吸道通畅,无喉头水肿、喉痉挛等气道狭窄表现。
3.评估呼吸功能、操作环境、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拔管前给予充分吸氧,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2.吸净气道、口鼻内及气囊上的分泌物。
3.2人配合,1人解除固定,1人将吸痰管置入气管插管腔内,另1人用注射器将气管导管气囊内气体缓慢抽出,然后边拔除气管导管边吸引气道内痰液。
4.拔管后立即给予吸氧,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气道是否通畅等。
5.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继续吸引口鼻内分泌物。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拔除气管导管的目的、方法,以取得配合。
2.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
1.拔管前吸净口鼻内分泌物。
2.拔管后若发生喉痉挛或呼吸不畅,可用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必要时再行气管插管。
十二、气管切开伤口换药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操作环境,用物准备情况。
3.评估气管切开伤口情况,套管有无脱出迹象,敷料污染情况,颈部皮肤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颈部。
2.换药前充分吸痰,观察气道是否通畅,防止换药时痰液外溢污染。
3.操作前后检查气管切开套管位置,气囊压力及固定带松紧度,防止操作过程中因牵拉使导管脱出。
4.擦拭伤口顺序正确;无菌纱布敷料完全覆盖气管切开伤口。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的目的及配合要点,取得配合。
2.指导患者及家属气管切开伤口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
(四)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气管切开伤口情况选择敷料。
2.每天换药至少一次,保持伤口敷料及固定带清洁、干燥。
3.操作中防止牵拉。
十三、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更换及清洗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呼吸型态、痰液、血氧饱和度和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的气管切开伤口,气管套管的种类、型号和气囊压力。
3.评估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有无破损及异物。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取出气管切开内套管,避免牵拉。
3.冲洗消毒内套管。
4.戴无菌手套,将干净内套管放回气管切开套管内。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及配合要点。
(四)注意事项。
操作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出和放回套管时动作轻柔。
十四、无创正压通气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呼吸道通畅程度、排痰情况及血氧饱和度。
2.评估操作环境、设备仪器准备及运行情况。
3.评估呼吸机参数、人机同步性及患者合作程度等。
(二)操作要点。
1.正确连接呼吸机管路,湿化器中加无菌蒸馏水,接电源、氧源。
2.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3.选择合适的鼻罩或面罩,使患者佩戴舒适,漏气量最小。
4.根据病情选择最佳通气模式及适宜参数。
5.指导患者呼吸频率与呼吸机同步,从较低压力开始,逐渐增加到患者能够耐受的适宜压力,保证有效潮气量。
6.观察有无并发症:恐惧或精神紧张、口咽部干燥、腹胀气、鼻面部压迫性损伤、气胸等。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无创通气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如何避免,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2.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头带,固定松紧适宜。
3.指导患者有规律地放松呼吸,不要张口呼吸。
4.指导患者有效排痰。
(四)注意事项。
1.每次使用前检查呼吸机管路连接情况,避免破损漏气,保持呼气口通畅,使用过程中检查呼吸机管道及接头是否漏气。
2.固定松紧适宜,避免张力过高引起不适。
3.保护受压部位皮肤,必要时使用减压贴。
4.在治疗前或治疗中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适当间隙饮水。
5.注意气道湿化。
6.注意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及鼻罩或面罩的清洁,鼻罩或面罩专人专用。
7.避免在饱餐后使用呼吸机,一般在餐后1h左右为宜。
8.若使用后出现不适,如胸闷、气短、剧烈头痛、鼻或耳疼痛时,应停止使用呼吸机,并通知医生。
十五、有创机械通气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2.评估人工气道类型、气道通畅程度、肺部情况、痰液性质及量。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定,报警设定;观察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呼吸机运转情况。
4.观察患者的氧合状况,包括血氧饱和度水平,血气分析的指标变化等。
(二)操作要点。
1.连接好呼吸机,接模拟肺试机,试机正常方可与患者连接。
2.调节呼吸机参数,设置报警限。
3.加湿装置工作正常,温度适宜。
4.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实际监测值的变化。
5.听诊双肺呼吸音,检查通气效果。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机械通气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2.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及有效排痰。
(四)注意事项。
1.执行标准预防,预防医院感染。
2.无禁忌症患者保持床头抬高30°~45°。
3.间断进行脱机训练,避免患者产生呼吸机依赖。
4.及时处理报警,如呼吸机发生故障或报警未能排除,应断开呼吸机给予简易呼吸器手动通气,待故障解除试机正常后再连接呼吸机。
第七章 引流护理
引流是指依靠吸引力或重力从体腔或伤口引出液体的行为、过程和办法。临床上应用的引流管种类很多,多用于导尿、伤口引流、胸腔、腹腔、脑室、胃肠道、胆道引流等。引流的目的是将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液体引导至体外,引流的护理旨在保证引流的有效性,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在引流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引流的通畅,妥善固定,详细记录引流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以利于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一、胃肠减压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2.评估口腔黏膜、鼻腔及插管周围皮肤情况;了解有无食道静脉曲张。
3.评估胃管的位置、固定情况及负压吸引装置工作情况。
4.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5.评估腹部体征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清洁鼻腔,测量插管长度(从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处的距离)。
2.润滑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轻轻插入,到咽喉部(插入14~15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随后迅速将胃管插入。
3.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固定,并做好标记。
4.正确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吸力不可过强,以免堵塞管口和损伤胃黏膜。
5.保持胃管通畅,定时回抽胃液或向胃管内注入10~20ml生理盐水冲管。
6.固定管路,防止牵拉,并保证管路通畅。
7.记录24h引流量。
8.口服给药时,先将药片碾碎溶解后注入,并用温水冲洗胃管,夹管30min。
9.给予口腔护理。
10.必要时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
11.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12.拔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患者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胃肠减压的目的和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及家属防止胃管脱出的措施。
(四)注意事项。
1.给昏迷患者插胃管时,应先撤去枕头,头向后仰,当胃管插入15cm时,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顺利通过会厌部。
2.插管时患者出现恶心,应休息片刻,嘱患者深呼吸再插入,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立即拔出,休息后重新插入。
3.食管和胃部手术后,冲洗胃管有阻力时不可强行冲洗,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4.长期胃肠减压者,每月更换胃管1次,从另一侧鼻孔插入。
二、腹腔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腹部体征。
2.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3.观察伤口敷料处有无渗出液。
(二)操作要点。
1.引流管用胶布“S”形固定,防止滑脱,标识清楚。
2.引流袋位置必须低于切口平面。
3.定时挤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
4.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发现引流量突然减少或增多、颜色性状改变,患者出现腹胀、发热、生命体征改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5.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6.定时更换引流袋。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或下床活动时保护引流管的措施。
2.告知患者出现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四)注意事项。
1.拔管后注意观察伤口渗出情况,渗出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观察有无感染、出血、慢性窦道等并发症。
三、“T”管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如有无发热、腹痛、黄疸等。
2.评估患者的皮肤、巩膜黄染消退情况及大便颜色; “T”管周围皮肤有无胆汁侵蚀。
3.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二)操作要点。
1.引流管用胶布“S”形固定,标识清楚。
2.引流袋位置必须低于切口平面。
3.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打折成角、扭曲、受压。
4.“T”管周围皮肤有胆汁渗漏时,可用氧化锌软膏保护。
5.观察胆汁颜色、性质,并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6.定时更换引流袋。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或下床活动时保护“T”管的措施。
2.告知患者出现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如患者需带“T”管回家,指导其管路护理及自我监测方法。
4.指导患者进清淡饮食。
(四)注意事项。
1.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胆瘘、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2.“T”管引流时间一般为12~14天,拔管之前遵医嘱夹闭“T”管1~2天,夹管期间和拔管后观察有无发热、腹痛、黄疸等情况。
四、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病情变化,包括黄疸情况,如皮肤、巩膜颜色及大、小便颜色,肝功能恢复情况等。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3.观察PTCD引流管周围皮肤及伤口敷料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应有专人守护或适当约束。
2.引流袋位置应低于切口平面。
3.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打折成角、扭曲。
4.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5.定时更换引流袋。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时防止引流管脱出或受压的措施。
2.告知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情况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如患者需带PTCD引流管回家,指导其管路护理及自我监测方法。
4.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饮食指导。
(四)注意事项。
1.PTCD术后注意观察有无血性胆汁流出,术后1~2天胆汁呈混浊墨绿色,以后逐渐呈清黄色或黄绿色。若胆汁引流量突然减少,应检查引流管是否脱出,通知医生处理。
2.重度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不能开腹手术或择期手术时行PTCD术,将胆汁引出体外,减轻黄疸,改善肝脏功能;胆管恶性肿瘤行PTCD术后需长期保留引流管,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PTCD引流的自我管理。
五、伤口负压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生命体征。
2.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液。
(二)操作要点。
1.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
2.遵医嘱调节压力,维持有效负压。
3.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打折成角、扭曲、受压。
4.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时防止引流管意外脱出或打折、受压的措施。
(四)注意事项。
拔管后注意观察局部伤口敷料,发现渗出,及时通知医生处置。
六、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3.观察长管内水柱波动,正常为4~6cm,咳嗽时有无气泡溢出。
4.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液、有无皮下气肿。
(二)操作要点。
1.连接引流装置,使用前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保持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2.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水封瓶长管没入无菌生理盐水中3~4cm,并保持直立。
3.定时挤压引流管,引流液多或有血块则按需正确挤压,捏紧引流管的远端,向胸腔的方向挤压,再缓慢松开捏紧的引流管,防止引流瓶中液体倒吸;如接有负压装置,吸引压力适宜,过大的负压引起胸腔内出血及患者疼痛。
4.根据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
5.引流装置应保持密闭和无菌,保持胸壁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渗出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6.根据病情需要定时准确记录引流量。
7.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每天更换,引流瓶每周更换,床旁备血管钳,更换时必须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引起气胸。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胸腔引流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2.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及变换体位,并告知正确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出血量多于100ml/h,呈鲜红色,有血凝块,同时伴有脉搏增快,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
2.水封瓶打破或接头滑脱时,要立即夹闭或反折近胸端胸引管。
3.引流管自胸壁伤口脱出,立即用手顺皮肤纹理方向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注意不要直接接触伤口),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4.患者下床活动时,引流瓶的位置应低于膝盖且保持平稳,保证长管没入液面下;外出检查前须将引流管夹闭,漏气明显的患者不可夹闭胸引管。
5.拔管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皮下气肿,伤口渗液及出血等症状,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七、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3.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正常为4~6cm。
(二)操作要点。
1.连接吸引装置,使用前检查吸引装置的密闭性能,保持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2.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堵管,避免受压、扭曲或打折。
3.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
4.保持管道密闭无菌,防止逆行感染。
5.患者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循环稳定后取半卧位。
6.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量及24h累积引流量。
7.引流装置定时更换,保持胸壁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有外渗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8.床旁备血管钳。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心包、纵膈引流的目的、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时防止引流管意外脱出或打折、受压等措施。
(四)注意事项。
1.术后当日每30~60min挤压引流管1次,若引流液多或有血块则按需正确挤压,防止堵塞;如接有负压装置,吸引压力一般1.5~2.0kPa。
2.手术当日2~3h引流管内出现大量鲜红色的血性液体,如成人>300ml/h,小儿>4ml×体重(kg)/h,且无减少趋势,及时通知医生。
3.引流量偏多,以后突然减少或引流不畅,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4.发现引流出大量血性液或引流管被较多的血块堵塞,应立即通知医生。
5.患者下床活动时,须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导管脱落、漏气或液体返流。
6.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心悸,伤口渗液及出血,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八、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
2.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二)操作要点。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
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 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根据颅内压情况置于床面或遵医嘱调整。
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
5.记录24h引流量。
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置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袋位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等。
(四)注意事项。
1.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h,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2.引流早期(1~2h)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3.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堵塞。
4.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妥善固定。
5.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放置高度应遵医嘱。
6.硬膜外、硬膜下引流液量及颜色突然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第八章 围手术期护理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直至基本康复,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手术能治疗疾病,但也可能导致并发症和后遗症。患者接受手术,要经历麻醉和手术创伤的刺激,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任何手术都会使患者产生心理和生理负担。因此,围手术期护理旨在为患者提供身心整体护理,增加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使患者以最佳状态顺利度过围手术期,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一、术前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配合情况、自理能力、心理状况。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饮食、睡眠、排便、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既往病史等。
3.了解女性患者是否在月经期。
4.了解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
(二)操作要点。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2.帮助患者了解手术、麻醉相关知识:可利用图片资料、宣传手册、录音、录像或小讲课等多种形式介绍有关知识,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
3.向患者说明手术的重要性,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配合方法。
4.做好术前常规准备,如个人卫生、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呼吸道准备、胃肠道准备、体位训练等。
5.根据手术需要,配合医生对手术部位进行标记。
6.做好身份识别标志,以利于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核对。
(三)指导要点。
1.呼吸功能训练:根据手术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教会患者有效咳痰,告知患者戒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床上排泄: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使用便器排便。
3.体位训练:教会患者自行调整卧位和床上翻身的方法,以适应术后体位的变化;根据手术要求训练患者特殊体位,以适应术中和术后特殊体位的要求。
4.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饮食。
5.肢体功能训练:针对手术部位和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四)注意事项。
1.指导患者及家属阅读手术须知。
2.对教育效果需进行评价:患者能否正确复述术前准备相关配合要点,能否正确进行功能训练;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评估患者有无焦虑状态,焦虑是否减轻或消除。
二、术中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间进行手术,并评估手术间环境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情况。
2.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全身情况、配合程度、术前准备情况、物品带入情况等。
3.术中注意评估患者的体位摆放情况、皮肤受压情况。
4.评估手术需要的物品并将其合理放置。
5.评估手术间的消毒隔离方法。
(二)操作要点。
1.护士常规检查手术室环境,保证所有电源、仪器、接线板、吸引器等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仪器设备按规范化布局放置到位。
2.运用两种及以上的方法进行患者手术信息核对,同时对患者意识和全身状况以及患者带入物品进行评估并记录;通过交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3.根据不同手术,评估并准备适合于患者的手术辅助设备、器械和敷料,按规范化布局进行各类仪器的摆放。
4.连接各仪器,使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静脉通路,在实施正确体位的同时,确保静脉通路、尿管等各类引流管的通畅以及电刀负极板的安全放置。
5.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核对确认患者身份。
6.手术体位的安置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共同完成,注意做好患者隐私的保护。
7.手术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必要的保温措施。
8.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9.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配合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做好各种并发症及紧急情况的抢救工作。
10.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按照物品清点制度要求,在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术毕共同查对手术器械、敷料、缝针等物品数目无误并准确记录,术中如有添加及时记录。
11.患者出手术室前需再次评估,保证各种引流管正确连接、固定牢固、引流通畅,伤口有无渗血、包扎是否妥当、受压皮肤是否完好。
(三)指导要点。
指导患者熟悉手术间的环境,了解手术过程。
(四)注意事项。
1.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2.体位安置要安全合理,防止坠床或损伤;保护患者受压皮肤,预防压疮的发生,做好交班并记录。
三、术后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了解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及术中情况。
2.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引流管的类型、位置、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皮肤受压情况等。
3.观察有无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呃逆以及尿潴留等常见的术后反应,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二)操作要点。
1.根据患者手术和麻醉方式,采取适当的卧位。
2.观察有无舌后坠、痰液堵塞气道等情况。
3.连接各种治疗性管路,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引流管的护理见第七章。
4.根据需要给予床档保护和保护性约束。
5.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6.遵医嘱给药控制疼痛,增进舒适。
7.协助床上翻身、叩背。
8.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饮食。
9.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术后康复指导,实施出院计划。
(三)指导要点。
1.根据病情指导患者适量活动,合理膳食。
2.告知患者严格按医嘱服用药物,如有疑问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
3.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护伤口、造(瘘)口及各引流管的方法。
4.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四)注意事项。
1.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
2.可运用患者经验分享、专题讲座等多种教育手段讲解术后配合的相关知识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第九章 常用监测技术与身体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