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卫生部、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的通知

  6.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指导要点。
  1.鼓励患者多饮水。
  2.告知患者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应给予保暖。
  3.告知患者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
  1.冰袋降温时注意避免冻伤。
  2.发热伴大量出汗者应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3.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药物降温法,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
  4.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早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5.必要时留取血培养标本。

第五章 皮肤、伤口、造口护理



  皮肤、伤口、造口患者的护理内容包括准确评估皮肤、伤口、造口状况,为患者实施恰当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或去除危险因素,预防相关并发症,增加患者舒适度,促进其愈合。
  一、压疮预防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附录1至附录3),包括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营养状况、肢体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排泄情况及合作程度等。
  2.评估患者压疮易患部位。
  (二)操作要点。
  1.根据病情使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患者。
  2.对活动能力受限或长期卧床患者,定时变换体位或使用充气床垫或者采取局部减压措施。
  3.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无汗液,衣服和床单位清洁干燥、无皱褶。
  4.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
  5.高危人群的骨突处皮肤,可使用半透膜敷料或者水胶体敷料保护,皮肤脆薄者慎用。
  6.病情需要限制体位的患者,采取可行的压疮预防措施。
  7.每班严密观察并严格交接患者皮肤状况。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2.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增加皮肤抵抗力,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3.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四)注意事项。
  1.感觉障碍的患者避免使用热水袋或冰袋,防止烫伤或冻伤。
  2.受压部位在解除压力30min后,压红不消褪者,缩短变换体位时间,禁止按摩压红部位皮肤。
  3.正确使用压疮预防器具,不宜使用橡胶类圈状物。
  二、压疮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活动能力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营养及皮肤状况,有无大小便失禁。
  3.辨别压疮分期(附录4),观察压疮的部位、大小(长、宽、深)、创面组织形态、潜行、窦道、渗出液等。
  4.了解患者接受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及效果。
  (二)操作要点。
  1.避免压疮局部受压。
  2.长期卧床患者可使用充气床垫或者采取局部减压措施,定期变换体位,避免压疮加重或出现新的压疮。
  3.压疮Ⅰ期患者局部使用半透膜敷料或者水胶体敷料加以保护。
  4.压疮Ⅱ~Ⅳ期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定时换药,清除坏死组织,选择合适的敷料,皮肤脆薄者禁用半透膜敷料或者水胶体敷料。
  5.对无法判断的压疮和怀疑深层组织损伤的压疮需进一步全面评估,采取必要的清创措施,根据组织损伤程度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
  6.根据患者情况加强营养。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2.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增加创面愈合能力。
  (四)注意事项。
  1.压疮Ⅰ期患者禁止局部皮肤按摩,不宜使用橡胶类圈状物。
  2.病情危重者,根据病情变换体位,保证护理安全。
  三、伤口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了解伤口形成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3.了解患者曾经接受的治疗护理情况。
  4.观察伤口的部位、大小(长、宽、深)、潜行、组织形态、渗出液、颜色、感染情况及伤口周围皮肤或组织状况。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暴露换药部位,保护患者隐私。
  2.依次取下伤口敷料,若敷料粘在伤口上,用生理盐水浸湿软化后缓慢取下。
  3.选择合适的伤口清洗剂清洁伤口,去除异物、坏死组织等。
  4.根据伤口类型选择合适的伤口敷料。
  5.胶布固定时,粘贴方向应与患者肢体或躯体长轴垂直,伤口包扎不可固定太紧。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持伤口敷料及周围皮肤清洁的方法。
  2.指导患者沐浴、翻身、咳嗽及活动时保护伤口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定期对伤口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
  2.根据伤口渗出情况确定伤口换药频率。
  3.伤口清洗一般选用生理盐水或对人体组织没有毒性的消毒液。
  4.如有多处伤口需换药,应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感染伤口;清洁伤口换药时,应从伤口中间向外消毒;感染伤口换药时,应从伤口外向中间消毒;有引流管时,先清洁伤口,再清洁引流管。
  5.换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四、造口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心理状态、家庭支持程度、经济状况。
  2.了解患者或家属对造口护理方法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辨别造口类型、功能状况及有无并发症,评估周围皮肤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每日观察造口处血供及周围皮肤情况。
  2.每日观察排出物的颜色、量、性状及气味。
  3.根据需要更换造口底盘及造口袋。
  (1)更换时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保暖。
  (2)一手固定造口底盘周围皮肤,一手由上向下移除造口袋,观察排泄物的性状。
  (3)温水清洁造口及周围皮肤。
  (4)测量造口大小。
  (5)修剪造口袋底盘,剪裁的开口与造口黏膜之间保持适当空隙(1~2mm)。
  (6)按照造口位置自下而上粘贴造口袋,必要时可涂皮肤保护剂、防漏膏等,用手按压底盘1~3min。
  (7)夹闭造口袋下端开口。
  (三)指导要点。
  1.引导患者参与造口的自我管理,告知患者及家属更换造口袋的详细操作步骤,小肠造口者选择空腹时更换。
  2.告知患者和家属造口及其周围皮肤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3.指导患者合理膳食,训练排便功能。
  (四)注意事项。
  1.使用造口辅助用品前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咨询造口治疗师。
  2.移除造口袋时注意保护皮肤;粘贴造口袋前保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3.保持造口袋底盘与造口之间的空隙在合适的范围。
  4.避免做增加腹压的运动,以免形成造口旁疝。
  5.定期扩张造口,防止狭窄。
  五、静脉炎预防及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年龄、血管,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材质。
  2.评估穿刺部位皮肤状况、血管弹性及肢体活动度。
  3.了解药物的性质、治疗疗程及输液速度对血管通路的影响。
  4.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附录5)评估静脉炎状况。
  (二)操作要点。
  1.根据治疗要求,选择最细管径和最短长度的穿刺导管;置管部位宜覆盖无菌透明敷料,并注明置管及换药时间。
  2.输注前应评估穿刺点及静脉情况,确认导管通畅。
  3.直接接触中心静脉穿刺的导管时应戴灭菌无粉手套。
  4.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宜选择中心静脉。
  5.多种药物输注时,合理安排输注顺序,在两种药物之间用等渗液体冲洗管路后再输注另一种药物。
  6.出现沿血管部位疼痛、肿胀或条索样改变时,应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采取必要的物理治疗或局部药物外敷等处理。
  7.根据静脉炎的处理原则实施护理,必要时拔除导管进行导管尖端培养。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穿刺侧肢体负重。
  2.告知患者穿刺部位敷料松动、潮湿或感觉不适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四)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开关节部位,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
  2.合理选择血管通路器材,及时评估、处理静脉炎。
  3.湿热敷时,避开血管穿刺点,防烫伤。
  六、烧伤创面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受伤时间、原因、性质、疼痛程度、心理状况等。
  2.评估烧伤面积、深度、部位、渗出液的气味、量及性质、有无污染、感染等。
  3.严重烧伤患者应观察生命体征。
  4.肢体包扎或肢体环形焦痂患者应观察肢体远端血供情况,如皮肤温度及颜色、动脉搏动、肿胀等。
  (二)操作要点。
  1.病室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实施暴露疗法时室温保持在28~32℃,相对湿度50%~60%,床单位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2.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抗生素及补液,观察用药反应。
  3.抬高患肢,观察患肢末梢皮肤温度、颜色、动脉搏动、肿胀、感觉等情况。
  4.术前应剃除烧伤创面周围的毛发,大面积烧伤患者,应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时翻身。
  5.术后观察切、削痂及取、植皮部位敷料渗出情况,有渗出、异味及时更换。
  6.出现高热、寒战,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坏死、臭味等,及时报告医生。
  7.特殊部位烧伤的护理
  (1)呼吸道烧伤: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充分湿化气道,观察有无喉头水肿的表现,保持呼吸道通畅。
  (2)眼部烧伤:化学烧伤者早期反复彻底冲洗眼部,一般选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分泌物较多者,及时用无菌棉签清除分泌物,白天用眼药水滴眼,晚间用眼药膏涂在眼部;眼睑闭合不全者,用无菌油纱布覆盖以保护眼球。
  (3)耳部烧伤: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分泌物,在外耳道入口处放置无菌干棉球,定时更换;耳周部位烧伤用无菌纱布铺垫。
  (4)鼻烧伤:保持鼻腔清洁、湿润、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及痂皮,防止鼻腔干燥出血。
  (5)口腔烧伤:保持口腔清洁,早期用湿棉签湿润口腔黏膜,拭去脱落的黏膜组织。能进流食者进食后应保持口腔创面清洁。
  (6)会阴部烧伤:采用湿润暴露疗法,剃净阴毛清创后,留置尿管,每日会阴擦洗;及时清理创面分泌物;女性患者用油纱布隔开阴唇,男性患者兜起阴囊;排便时避免污染创面,便后冲洗消毒创面后再涂药。
  (7)指(趾)烧伤:指(趾)与指(趾)之间用油纱布分开包扎,观察甲床的颜色、温度、敷料包扎松紧,注意抬高患肢促进循环,减少疼痛。
  8.维持关节功能位,制定并实施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创面愈合、治疗过程。
  2.告知患者避免对瘢痕性创面的机械性刺激。
  3.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注意事项。
  1.使用吸水性、透气性敷料进行包扎且松紧度适宜。
  2.烦躁或意识障碍的患者,适当约束肢体。
  3.注意变换体位,避免创面长时间受压。
  4.半暴露疗法应尽量避免敷料移动,暴露创面不宜覆盖敷料或被单。
  七、供皮区皮肤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评估患者病情、吸烟史及供皮区皮肤情况。
  (二)操作要点。
  1.观察伤口及敷料固定和渗出情况,有渗液或渗血时,及时更换敷料。
  2.伤口加压包扎时,观察肢端血供。
  3.伤口有臭味、分泌物多、疼痛等异常征象,及时报告医生。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供皮区域勿暴露于高温、强日光下,避免损伤。
  2.告知患者局部伤口保持干燥。
  (四)注意事项。
  1.在愈合期应注意制动,卧床休息,避免供皮区敷料受到污染。
  2.加压包扎供皮区时,松紧度适宜;避免供皮区受到机械性刺激。
  八、植皮区皮肤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观察植皮区皮瓣色泽、温度、指压反应、血供及疼痛程度。
  (二)操作要点。
  1.观察伤口及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有无异味。
  2.使用烤灯照射时,烤灯的功率、距离适宜,防止烫伤。
  3.监测皮瓣温度,并与健侧作对照,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使用抗凝药物和扩血管药物期间,观察局部血供,有无出血倾向。
  5.患肢制动,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压疮和手术后并发症。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戒烟的重要性。
  2.告知患者避免皮瓣机械性刺激的重要性。
  3.告知患者植皮区域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注意事项。
  1.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2.避免在强光下观察皮瓣情况。
  3.避免患肢在制动期间牵拉皮瓣或皮管。
  4.植皮区域勿暴露于高温、强日光下,避免损伤。
  5.植皮区皮肤成活后,创面完全愈合,应立即佩戴弹力套持续压迫6个月,预防创面出现瘢痕增生。
  6.植皮区皮肤瘙痒,切忌用手抓,以免破溃出血感染。
  九、糖尿病足的预防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2.了解患者自理程度及依从性。
  3.了解患者对糖尿病足预防方法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操作要点。
  1.询问患者足部感觉,检查足部有无畸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皮肤的完整性及局部受压情况。
  2.测试足部感觉:振动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压力觉。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性、早期临床表现及预防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做好定期足部筛查。
  2.教会患者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的方法。
  3.告知患者足部检查的方法,引导其主动参与糖尿病足的自我防护。
  4.指导患者足部日常护理方法,温水洗脚不泡脚,保持皮肤清洁、湿润,洗脚后采取平剪方法修剪趾甲,有视力障碍者,请他人帮助修剪,按摩足部促进血液循环。
  5.指导患者选择鞋尖宽大、鞋面透气性好、系带、平跟厚鞋,穿鞋前检查鞋内干净无杂物,穿新鞋后检查足部受到挤压或摩擦处皮肤并逐步增加穿用时间。
  6.指导患者选择浅色、袜腰松、吸水性好、透气性好、松软暖和的袜子,不宜穿有破损或有补丁的袜子。
  7.不要赤脚或赤脚穿凉鞋、拖鞋行走。
  8.定期随诊,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血糖,积极戒烟。
  (四)注意事项。
  1.不用化学药自行消除鸡眼或胼胝。
  2.尽可能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烤灯,谨防烫伤,同时应注意预防冻伤。
  十、糖尿病足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根据Wagner分级标准(附录6),评估患者足部情况。
  3.监测血糖变化。
  (二)操作要点。
  1.根据不同的创面,选择换药方法。
  2.根据伤口选择换药敷料,敷料应具有透气、较好的吸收能力,更换时避免再次损伤。
  3.伤口的换药次数根据伤口的情况而定。
  4.溃疡创面周围的皮肤可用温水、中性肥皂清洗,然后用棉球拭干,避免挤压伤口和损伤创面周围皮肤。
  5.每次换药时观察伤口的动态变化。
  6.观察足部血液循环情况,防止局部受压,必要时改变卧位或使用支被架。
  7.必要时,请手足外科专科医生协助清创处理。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糖尿病足伤口定期换药及敷料观察的重要性。
  2.告知患者做好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会患者采用多种方法减轻足部压力。
  3.新发生皮肤溃疡应及时就医。
  (四)注意事项。
  1.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输液。
  2.严禁使用硬膏、鸡眼膏或有腐蚀性药物接触伤口。
  3.准确测量伤口面积并记录。
  十一、截肢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评估患者病情、自理能力、合作程度、营养及心理状态。
  (二)操作要点。
  1.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卧位,必要时抬高残肢。
  2.观察截肢伤口有无出血、渗血以及肢体残端皮肤的颜色、温度、肿胀等,保持残端清洁、干燥。
  3.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4.做好伤口疼痛和幻肢痛的护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长期顽固性疼痛可行神经阻断手术。
  5.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防止外伤。
  (三)指导要点。
  1.教会患者保持残端清洁的方法。
  2.教会患者残肢锻炼的方法。
  3.教会患者使用辅助器材。
  (四)注意事项。
  1.弹力绷带松紧度应适宜。
  2.维持残肢于功能位。
  3.使用辅助器材时做好安全防护,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进行肌肉强度和平衡锻炼,为安装假肢做准备。

第六章 气道护理



  肺的呼吸功能是指机体与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能力,对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起着关键作用。保持通畅的气道,是呼吸的基本前提,丧失对气道的控制,数分钟内可对机体造成严重后果。建立人工气道,及时、准确地应用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气道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气道的通畅,保证肺通气和换气过程的顺利进行,改善缺氧状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吸氧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呼吸状况、合作程度及缺氧程度。
  2.评估鼻腔状况:有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或分泌物阻塞等。
  3.动态评估氧疗效果。
  (二)操作要点。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选择适合的吸氧方式。
  2.正确安装氧气装置,管道或面罩连接紧密。
  3.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
  4.用氧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神志、氧饱和度及缺氧程度改善情况等。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解释用氧目的,以取得合作。
  2.告知患者或家属勿擅自调节氧流量,注意用氧安全。
  3.根据用氧方式,指导有效呼吸。
  (四)注意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
  2.保持吸氧管路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
  3.面罩吸氧时,检查面部、耳廓皮肤受压情况。
  4.吸氧时先调节好氧流量再与患者连接,停氧时先取下鼻导管或面罩,再关闭氧流量表。
  5.注意用氧安全,尤其是使用氧气筒给氧时注意防火、防油、防热、防震。
  6.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
  二、有效排痰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咳痰能力、影响咳痰的因素、合作能力。
  2.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与体位卧位的关系。
  3.评估肺部呼吸音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有效咳嗽。
  (1)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上身微向前倾。
  (2)缓慢深呼吸数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数秒、然后进行2~3声短促有力的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循环做2~3次,休息或正常呼吸几分钟后可再重新开始。
  2.叩击或振颤法。
  (1)在餐前30min或餐后2h进行。
  (2)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
  (3)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脊椎、胸骨、肩胛骨)部位。
  (4)叩击法:叩击时五指并拢成空杯状,利用腕力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快速有节奏地叩击胸背部。
  (5)振颤法:双手交叉重叠,按在胸壁部,配合患者呼气时自下而上振颤、振动加压。
  (6)振动排痰仪:根据患者病情、年龄选择适当的振动的频率和时间,振动时由慢到快,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3.体位引流。
  (1)餐前1~2h或餐后2h进行。
  (2)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和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
  (3)引流顺序:先上叶,后下叶;若有二个以上炎性部位,应引流痰液较多的部位。
  (4)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并发症时,立即停止引流,及时处理。
  (5)辅以有效咳嗽或胸部叩击或振颤,及时有效清除痰液。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中配合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时禁做叩击。
  2.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理选择叩击方式、时间和频率。
  3.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三、口咽通气道(管)放置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的口腔、咽部及气道分泌物情况,有无活动的义齿。
  (二)操作要点。
  1.选择合适的体位。
  2.吸净口腔及咽部分泌物。
  3.选择恰当的放置方法
  (1)顺插法:在舌拉钩或压舌板的协助下,将口咽通气道放入口腔。
  (2)反转法:口咽通气道的咽弯曲部朝上插入口腔,当其前端接近口咽部后壁时,将其旋转180°成正位,并用双手拇指向下推送至合适的位置。
  4.测试人工气道是否通畅,防止舌或唇夹置于牙和口咽通气道之间。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及家属放置口咽通气道的目的、方法,以取得配合。
  (四)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门齿到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选择适宜的口咽通气道型号。
  2.禁用于意识清楚、有牙齿折断或脱落危险和浅麻醉患者(短时间应用的除外)。
  3.牙齿松动者,插入及更换口咽通气道前后应观察有无牙齿脱落。
  4.口腔内及上下颌骨创伤、咽部气道占位性病变、咽部异物梗阻患者禁忌使用口咽通气道。
  5.定时检查口咽通气道是否保持通畅。
  四、气管插管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有无活动义齿、呼吸道通畅程度及既往病史。
  2.评估负压吸引装置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插管用物及急救药物等。
  3.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双侧呼吸音及胸廓运动情况。
  4.评估口鼻腔状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二)操作要点。
  1.取下活动义齿,观察牙齿是否松动并做妥善固定,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经鼻插管还需检查鼻腔有无堵塞、感染、出血,鼻中隔是否偏曲。
  2.检查气管导管气囊是否漏气,润滑导管前半部。
  3.将患者置于正确体位,充分开放气道。
  4.插管成功后,迅速拔除管芯,向气囊内充气。
  5.放入牙垫或通气道,固定导管,听诊呼吸音,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清理气道,连接呼吸机或简易呼吸气囊。
  6.观察导管外露长度,做标记,并记录。
  7.摆好患者体位,必要时约束患者双手。
  8.做胸部X线检查,确定插管位置,观察有无口腔、牙齿损伤。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或家属气管插管的目的、过程和潜在并发症,取得其合作。
  (四)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管芯内端短于导管口1~1.5cm。儿童气管插管型号选择标准参见附录7。
  2.选择合适的喉镜叶片,确保喉镜光源明亮。
  3.避免反复插管。
  4.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两侧胸廓起伏等变化。
  五、人工气道固定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及合作程度。
  2.评估管路位置、深度,气囊压力,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长度,经口插管者应测量距门齿处的长度,经鼻插管者应测量距外鼻孔的长度,记录并做标记。
  2.监测气管导管气囊的压力,吸净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
  3.固定气管导管,将牙垫放置在导管的一侧嘱患者咬住;防止气管导管左右偏移,可在导管的两侧都放置牙垫。
  4.采用蝶形交叉固定法,先固定气管导管和牙垫,再交叉固定气管导管,胶布末端固定于面颊部;或选择其它适宜的固定方法,如固定器。
  5.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时,在颈部一侧打死结或手术结,松紧度以能放入一指为宜,用棉垫保护颈部皮肤。
  6.操作后,测量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观察两侧胸部起伏是否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插管的意义及固定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
  2.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换体位。
  (四)注意事项。
  1.操作前,测量气囊压力,使其在正常范围。
  2.操作前后,检查气管导管深度和外露长度,避免气管导管的移位。
  3.躁动者给予适当约束或应用镇静药。
  4.更换胶布固定部位,避免皮肤损伤,采取皮肤保护措施; 气管切开患者,注意系绳的松紧度,防止颈部皮肤受压或气切套管脱出。
  5.调整呼吸机管路的长度和位置,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
  六、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盈情况。
  3.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参数。
  (二)操作要点。
  1.将气囊压力监测表连接于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气囊充气口处,调整气囊压力在适当范围内。
  2.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内少量缓慢充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三)指导要点。
  1.向清醒患者说明气囊压力测定的目的及意义。
  2.在监测过程中嘱患者平静呼吸,勿咳嗽。
  (四)注意事项。
  1.定时监测气囊压力,禁忌在患者咳嗽时测量。
  2.避免过多、过快地抽出和充入气囊气体。
  3.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机气道低压报警或低潮气量报警时,应重新检查气囊压力。
  4.呼吸机持续低压报警,在气管插管处可听到漏气声或者用注射器从气囊内无限抽出气体时,可能为气囊破裂,立即通知值班医师进行处理。
  5.放气前,先吸净气道内及气囊上滞留物。
  七、人工气道湿化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痰液的黏稠度、颜色、性质、量及气道通畅情况。
  (二)操作要点。
  1.使用恒温湿化器,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调节适宜温度;湿化罐水位适宜,定期更换。
  2.使用温湿交换器(人工鼻)时,应与气管导管连接紧密。
  3.使用雾化加湿时,保持管路装置密闭。
  4.湿化后配合胸部物理治疗,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解释人工气道湿化的目的、意义,以取得配合。
  2.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四)注意事项。
  1.保证呼吸机湿化装置温度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2.及时倾倒管道内积水。
  3.定期更换人工鼻,若被痰液污染随时更换; 气道分泌物多且黏稠、脱水、低温或肺部疾病引起的分泌物潴留患者应慎用人工鼻。
  4.不建议常规使用气道内滴注湿化液。
  5.恒温湿化器、雾化装置、呼吸机管路等应严格消毒。
  八、气道内吸引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评估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2.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