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生猪生产有关工作的通知(2011)

  3.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保育舍每圈饲养仔猪15-20 头,最多不超过25 头,每头仔猪占圈舍面积为0.3-0.5 平方米。
  4.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刚断奶仔猪一般要求舍内温度30℃,以后每星期降3-4℃,直至降到22-24℃。相对湿度为65%-75%。
  5.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在断奶后7-10 天内的饮水中加入葡萄糖、钾盐、钠盐等电解质或维生素,可提高仔猪的抵抗力,防止腹泻。
  6.仔猪自由采食,加强饲养管理。断奶后5-6天内实行少喂多餐(一昼夜喂6-8次)。断奶后1-2周内继续喂饲仔猪前期料,待仔猪适应环境后逐渐改为仔猪后期料,过渡时按饲喂量1/3逐步替换,每次替换2天,一周换完。
  7.加强观察。包括观察仔猪的生长、活动、采食和粪便,发现病、弱、僵猪后,并入另栏,及时治疗。
  四、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一)控制好传染源。主要是严格引种质量,从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种猪场引种,并隔离观察半个月。病死猪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
  (二)切断病原传播途径。猪场办公区及生产区必须严格分开,猪场大门、生产区入口均应设立消毒池及相应消毒装置,定期更换消毒药物。提倡轮流使用不同的消毒剂。来访人员应用消毒液洗手,使用猪场的鞋类和场区的工作服,才能进场。养殖场工作人员进出场,应更换固定工作服、鞋、帽,定时将工作服、鞋、帽等清洗并熏蒸消毒。定时清除舍内粪便,保持舍内干净。猪舍消毒要不留死角。先冲干净猪舍,干燥后加消毒液,消毒液干燥后再冲洗干净,并空栏1周再进猪。加强对公猪精液中病原的检测,防止携带病原;做好卫生、杀虫、灭鼠工作,加强对猫、犬及鸟类在场区活动的控制,减少传染病侵入风险。
  (三)科学合理进行免疫防控。切实做好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疫苗、喘气病疫苗的免疫接种。科学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实施强化免疫。按照说明书使用足够的剂量,规范操作。禁止在接种疫苗期间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
  (四)加强疫病的检测与免疫评估。与有资质的检验单位合作,做好猪场疫病的定期诊断与检测,定期监测猪群常用疫苗的免疫效果,重点保证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效果。
  (五)强化猪群药物预防与保健。药物保健是对疫苗预防的补充和应急措施。秋季气候变冷时,在猪饲料中添加抗呼吸道病药物,冬季寒冷、猪舍潮湿时添加抗腹泻药物,母猪分娩前后使用抗产褥热和乳腺炎药物,新生仔猪、断奶仔猪和转群分栏猪使用药物防病。用药要注意配伍禁忌和遵守停药期规定。无论用药物饮水或拌料,要求浓度均匀一致,饮水用药前应停水2-4小时,用药剂量要足够,但是不要盲目加量,注意保证疗程,一般预防用药3-5天,用药期间应注意猪的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