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通知

  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基础设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信息化发展。优化网络结构,建设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相协调的干线传输网,加快光纤接入网、无线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地面数字电视网建设,进一步建设国际通信直达数据通道。总结推广绵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经验,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加快空间地理信息、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重庆、成都数字城市,打造国家重要的数据灾备中心。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产品认证和风险评估,保障信息网络安全。

第七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布局一批寄宿制学校,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力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推动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和教师待遇差距,定期轮训农村教师,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实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建设永川西部职教城和重庆、万州、涪陵、江津、成都、德阳、泸州、南充、达州职业教育基地或公共实训基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资源整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探索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优化高等院校布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重点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建设。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根据发展需要科学设置学科和专业。鼓励发展民办高等院校,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发挥高等院校人才科研优势,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第二节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开展健康检查,逐步提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强血吸虫病、地氟病防治。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完善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医疗急救、计划生育、职业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整合现有医疗资源,调整结构布局,在重庆、成都新城区增设医院布点,在长寿、合川、永川、眉山、雅安、内江、达州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地市级医院。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倾斜,加强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和引导城市、县级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医疗机构制度。支持特色中医事业发展,实施名院、名科和名医战略。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地区和医院改革。制定具体的试点方案,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实现途径。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完善试点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推广。

第三节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结合旧城改造和企业迁建,在重庆、成都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博物馆。加强区县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影剧院。加大乡村文化设施投入,推进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国家重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实施群众体育健身工程,加大县级体育场、游泳池、体育馆建设力度。
  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巴蜀文化,打造铜梁龙舞、川江号子、自贡灯会等群众性节庆活动品牌,支持川
  剧、四川清音、綦江版画、土家摆手舞等传统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小平故里、红岩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每年组织10台优秀剧目下乡巡演,满足农民文化消费需要。

第四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促进就业。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完善重庆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市场和成都远程见工信息系统,实现与周边地区联网互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在万州、江津、合川、永川、潼南、开县、丰都、眉山、资阳、遂宁、乐山、泸州、南充、达州、广安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打造石龙技工、潼南缝纫工、富侨保健、川妹子家政、川厨师等知名劳务输出品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采取财税、信贷优惠等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完善三峡库区移民就业扶持体系,提高移民就业再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实施力度,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提高统筹层次和筹资标准。加强城镇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的征缴,提高参保率。积极稳妥解决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参合率,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实施“金保工程”,面向全体参保人员发放社会保障卡,率先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建立新型社会救助系统,提高各类救助对象的救助标准。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加快编制实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规划。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增加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在保障性住房中的比重。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批、分配、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建设准入、申请公示、审核公开制度。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积极开展重庆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2015年,建设保障性住房200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10万套。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