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放赤眼蜂技术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统一组织农民科学释放赤眼蜂,每亩地设置1~3个释放点,将放蜂器具别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
(二)秸秆还田技术
组织农民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压低虫源。
(三)白僵菌封垛技术
在玉米螟化蛹15天以前,组织农民进行统一封垛,每立方米秸秆垛用白僵菌粉100克。
(四)药剂灌心技术
在玉米喇叭口期,组织农民统一采用Bt、白僵菌、辛硫磷等实施灌心技术。
(五)物理诱杀技术
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统一组织农民使用灯光诱杀各代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附件4:
2011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蝗虫是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生物灾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东亚飞蝗夏蝗在天津北大港,山东东营、滨州,河北沧州,河南新乡、濮阳,山西运城和陕西渭南等地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亚洲飞蝗在北疆阿勒泰和塔城边境区域局部中度发生;西藏飞蝗在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在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新疆北部,黑龙江西部、吉林和辽宁西部局部呈大发生态势。为有效控制蝗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农区飞蝗处置率达90%以上,生物防治占2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土蝗处置率达60%以上,生物防治占10%以上。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边境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
二、防控策略
飞蝗的防控策略为“狠治夏蝗、控制秋蝗”;土蝗的防控策略为“挑治为主,普治为辅,巧治低龄,控制在扩散危害前”。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高密度发生区,实施专业化应急防治。
三、防控技术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东亚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环渤海湾大部蝗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华南局部蝗区和沿淮部分蝗区。
亚洲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州和阿克苏等地农区以及中哈边境地区。
西藏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四川甘孜金沙江、雅砻江河谷地带农区,青海玉树金沙江河谷地带农区,西藏昌都、山南、拉萨、日喀则地区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河谷地带农区。
农区土蝗:重点防治区域为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广东北部等地区。
(二)主要防控技术
1.防治适期与指标
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的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上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上的发生区,重点实施化学应急防治。飞蝗防治适期为3龄和4龄盛期,防治指标为0.5头/m2;土蝗防治适期为3龄和4龄盛期,防治指标为5-10头/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