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做法与成效
(一)政府重视,建立机制。8个省(区、市)切实加强领导,把消除碘缺乏危害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来抓,成立了政府领导下的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持续消除碘缺乏病防治规划和健康教育”等行动方案,使地方病防治工作逐步迈上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如重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市)成立了省级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与卫生事业协调发展态势。
(二)纳入规划,保障有力。“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32亿元,用于支持消除碘缺乏病的各项防治工作。同时,8个省(区、市)政府也将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64亿元。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精神,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2007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450万元,重点支持南疆地区贫困农牧民碘盐价格补助、健康教育、技术培训、对重点人群强化口服碘油丸和督导评估等,全区碘盐覆盖率由2007年的76.6%提高到2010年的92.9%。西藏自治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100万元,使全区农牧民基本享有碘盐价格补贴,碘盐覆盖率由2006年的31.4%快速提高到2010年的90%。
(三)部门配合,创新思路。8个省(区、市)发展改革、财政、工商、质监、卫生、公安和盐业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在碘盐生产、流通、供销等各环节,强化质量监管,加大对非碘盐冲销市场的打击力度,努力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有效监管碘盐市场新模式。如海南省成立了“打击涉盐违法犯罪联合办公室”,先后3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全省食盐市场大检查。重庆市采取碘盐配送、剩余榨菜盐回收措施,解决了榨菜产区非碘盐冲销问题。同时,采用集中腌制青菜头取代家庭粗加工方式,从而减少非碘盐流入家庭机会。甘肃省积极开展“碘盐示范村”活动,建立食用合格碘盐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从乡政府到村委会、从干部到群众、从机关到学校、从学生到家长齐抓共管的碘缺乏病防治网络,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大幅提升。四川、云南等省积极构建碘盐分装集中化、销售网络化、流通配送化、经营连锁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新模式,有效保障合格碘盐生产与碘盐覆盖率。西藏自治区政府要求在全区实行碘盐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地(市)签订《碘盐供应目标管理责任书》。盐业总公司按照《盐业经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碘盐配送方案,下达碘盐配送任务,强化碘盐质量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