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三处的资助范围为: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
地球物理学:对重力场、地磁场、地电场及热流场等地球基本物理场和地震波的观测与理论研究是认识与保护地球的有效途径,也是地球科学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础。地球物理学理论的开拓性研究,对于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地球资源勘探、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物理学:通过天基、地基观测和理论探索,研究太阳大气、日球层、地球和行星的大气层、电离层、磁层中的物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空间物理的探测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空间天气学的发展,并为航天活动、通讯、导航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地测量学:随着航空、航天及地面大地测量技术的迅速发展,观测精度和分辨率及相应的数据处理理论均取得重大进展,大地测量学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学科。鼓励在新的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大地测量几何与物理基准、函数模型、随机模型和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鼓励上述新理论、新技术在相关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地球科学四处的主要资助范围为:海洋科学、极地科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巨大的海洋水体部分,也包括河口海岸带、海洋与大气界面、海水与沉积物界面及海底岩石圈等;作为海洋科学学科发展基础的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不断向海洋科学渗透和交叉,以及高新技术如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深潜技术等在海洋中的应用,形成的新的学科前沿方向也属海洋科学的资助范围,这方面的研究将成为海洋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海洋环境是多种因素并存且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 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海洋科学在加强区域化研究的同时,已经向全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围绕着气候、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海洋科学研究计划,与此相伴的是广泛的国际合作,促使海洋科学研究不断地深入和快速地发展。此外,海洋探测技术、室内分析技术和海洋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获取现场观测资料的水平不断提高, 这已成为当今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海洋科学本质上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长期观测和数据积累。鉴于此,鼓励科学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享航次开展调查与观测研究,以期获得较为连续、系统、综合的观测数据;鼓励科学家围绕拟研究的科学问题,开展现场观测与实验室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为开拓新领域、获得新成果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学家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航次计划,开展深海大洋的研究,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的均衡发展。
极地科学
极地科学是研究极地特有的各种自然现象、过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极地以外的地球系统单元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极地生物和生态学、极地海洋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大气和气候学、极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南极陨石学、极地冰川学、极地测绘与遥感、极地管理与信息科学、极地观测和工程技术等分支学科,是一门由多个学科领域构成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国际极地科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地球系统科学中最薄弱的环节。针对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开展极地五大圈层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中、低纬度各圈层的联系的集成化研究,已成为当今极地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应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围绕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地球科学五处的主要资助范围为: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
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和行星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近年来,随着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概念的提出,大气科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气圈是地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之一,其变化受到地球系统中其他圈层和太阳等天体的控制与影响,而大气本身又对海洋、陆面、冰雪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在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占有重要地位,与地球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因此,当代大气科学除研究大气圈本身的动力、物理、化学等过程的变化外,已从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相互作用的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大气运动变化的本质;研究天气、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和预测、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影响局部天气的调控技术和措施;研究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环境系统的影响以及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大气科学在各分支领域继续深化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圈层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各种过程的综合、集成和系统化、模式化研究,强调观测、分析、理论、模拟和预测等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联系和结合;重视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预测和适应问题;重视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优化和有序活动;重视为人类影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第二部分 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