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窗体顶端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ICD-10:Q66.801)。

  用对象:行足后内侧松解术(包括跟腱经皮切断延长)(ICD-9-CM-3:83.84/83.85)、石膏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小儿外科学》2006年第三版(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小儿骨科学Practice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6年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1.临床表现:出生后一足或双足呈现马蹄内翻改变。
  2.体格检查: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畸形等。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小儿外科学》2006年第三版(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小儿骨科学Practice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6年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用对象:行足后内侧松解术(包括跟腱经皮切断延长)(ICD-9-CM-3:83.84/83.85)、石膏固定术。
  1.非手术治疗失败或未能完全矫正畸形。
  2.无其他畸形。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66.801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疾病编码且需行足后内侧松解术(包括跟腱经皮切断延长)(ICD-9-CM-3:83.84/83.85)、石膏固定术。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需要进行肌力平衡手术以及僵硬型马蹄足、神经源性和肌源性马蹄足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C反应蛋白、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
  (4)心电图;
  (5)足部X线;
  (6)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骶尾椎平片或MRI。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3.术中1次,术后2-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联合麻醉(基础+椎管内麻醉)。
  2.手术方式:足后内侧松解(含经皮跟腱切断)+长腿管型石膏固定术。
  3.手术内置物:克氏针(严重的马蹄内翻足)。
  4.术中用药:静脉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无。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
  2.石膏完整、足趾血运良好、无明显肿胀等表现。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非典型性马蹄内翻足:石膏容易脱落,可考虑先行经皮跟腱切断手术,然后再按照Ponseti方法中手法和石膏矫形的步骤进行治疗。








  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ICD-10:Q66.801)
  行足后内侧松解术(包括跟腱经皮切断延长)(ICD-9:83.84/83.85)、石膏固定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日 出院日期:      日 标准住院日:5-7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 询问病史以及体格检查

□ 初步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 住院医师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上级医

师查房

□ 完善术前检查和术前评估

 

□ 向患儿监护人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相

关知情同意书

□ 辅助检查项目结果核查

□ 安排手术

□ 麻醉医生看病人并签署麻醉同意书等

□ 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普食

临时医嘱:

□ 血、尿、便常规

□ 凝血功能

□ 肝、肾功能

□ 感染性疾病筛查

□ 足X线片

□ 心电图

□ 腰骶椎MRI(必要时)

□ 腰骶椎X光片(必要时)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普食

临时医嘱:

□ 手术医嘱

□ 清洁皮肤

□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生素

  

主要

护理

工作

□ 入院宣教,介绍医护人员、病房环境、设

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

□ 执行术前检查

□ 术前宣教

□ 术前准备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3天

(手术日)

住院第4天

(术后第1天)

□ 手术

□ 向患儿家属交代手术中情况以及术后注意

事项

□ 完成术后病程记录

□ 完成手术记录

□ 患儿生命体征监护

□ 观察患儿一般状态,患肢血运情况

□ 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

□ 观察患儿术后情况

□ 上级医生查房

□ 检查石膏足趾活动及循环情况

□ 观察伤口有无渗出

 

长期医嘱:

□ 一级护理

□ 普食

□ 抬高患肢,注意患肢血运活动情况

□ 石膏护理

□ 抗菌药物生素应用

临时医嘱:

□ 术后6小时禁食水

□ 基础生命体征监测

□ 静脉补液

□ 观察伤口出血情况

长期医嘱:

□ 一级护理

□ 普食

□ 抬高患肢,注意患肢血运活动情况

□ 石膏护理

□ 抗菌药物生素应用

临时医嘱:

□ 复查血常规

□ 观察伤口出血情况

主要

护理

工作

□ 术后护理

□ 观察生命体征

□ 注意患肢血运、肿胀及活动情况

□ 石膏护理

□ 饮食护理

□ 观察一般情况

□ 注意患肢血运、肿胀及活动情况

□ 石膏护理

□ 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生素

□ 术后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 5天

(术后第2天)

住院第 6 天

(术后第3天)

住院第 7天

(出院日)

□ 观察切口情况

□ 检查石膏情况

□ 检查足趾活动及循环情况

□ 上级医生查房

□ 观察患肢石膏情况

□ 依患儿情况可安排出院

 

□ 观察患肢石膏或外固定情况

□ 完成出院志、病例首页

□ 向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

项、复诊的时间、地点、发

生特殊情况的处理等

□ 康复宣教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普食

□ 抬高患肢,注意患肢血运、活动情况

□ 石膏护理

临时医嘱:

□ 根据患儿情况决定继续

应用抗菌药物生素

□ 可能需要的相关影像学

检查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普食

□ 抬高患肢,注意患肢血

运、活动情况

□ 石膏护理

 

出院医嘱:

□ 石膏护理宣教

□ 定期随访

 

主要

护理

工作

□ 术后宣教

□ 观察一般情况

□ 注意患肢血运、肿胀及活

动情况

□ 石膏护理

□ 康复宣教

□ 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生素

□ 术后宣教

□ 注意患肢血运、肿胀及

活动情况

□ 石膏护理

□ 康复宣教

 

□ 出院宣教

□ 康复宣教

□ 指导家属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梅克尔憩室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梅克尔憩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梅克尔憩室(ICD-10:Q43.001)。
  行憩室切除+小肠吻合术(ICD-9-CM-3:45.3301/45.3302+45.9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临床表现:患儿以无痛性便血、肠梗阻或炎症三者之一为主要表现。便血者大便呈鲜红、暗红或褐色,大量出血时可发生休克;肠梗阻与炎症者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及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相似。
  2.体格检查:便血者腹部无特殊体征,大量出血者呈贫血貌;肠梗阻与炎症者与其他机械性肠梗阻及阑尾炎相似。
  3.梅克尔憩室24小时核素显像检查:99Tcm同位素扫描可见中腹部或偏下存在异常浓聚灶。
  4.术中探查:探查回肠末端而证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行憩室切除+小肠吻合术(ICD-9-CM-3:45.3301/45.3302+45.9101)。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43.001梅克尔憩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2)胸片、心电图;
  (3)梅克尔憩室24小时核素显像。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钡剂灌肠造影、消化内镜、CT、MRI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并结合患儿病情决定选择。
  2.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预防性抗菌药物素的给药方法:可选择二代头孢类(如头孢呋辛)+甲硝唑静脉输入,切开皮肤前30min开始给药,如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可再用一次或数次,一般不超过2天。
  3.手术方式:(开腹或腹腔镜)憩室切除+小肠吻合术。
  4.手术内置物:无。
  5.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2.术后用药:抗菌治疗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进食可,无腹痛、腹胀,排便正常。
  2.伤口愈合良好,无出血、感染等。
  3.无其他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存在其他系统的先天畸形,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转入相应的路径治疗。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