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
东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台湾地区唯一登记应诉的生产商。登记应诉后,公司主动退出本次调查程序。由于没有台湾地区生产商、出口商应诉配合调查,根据
《反倾销条例》第
二十一条,调查机关决定采用可获得的最佳信息,通过对台湾地区的乙醇胺倾销调查期内的倾销情况、出口能力、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对第三国(地区)的出口的分析,对台湾地区乙醇胺倾销继续或再度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审查。调查机关认为,申请人提供的信息是可获得的最佳信息。
1、调查期内的倾销情况
前述调查表明,倾销调查期内,原产于台湾地区的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存在倾销。同时,调查机关注意到,在原始调查的最终裁定中,台湾地区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的倾销幅度为20%-74%。措施实施期间,有一家台湾地区乙醇胺生产商向调查机关申请了倾销及倾销幅度期间复审。根据调查结果,倾销依然存在。
2、出口能力
(1)产能、产量和闲置产能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2005年至2007年,台湾地区乙醇胺的产能一直维持在3万吨的水平。自2008年以来,产能扩大至6万吨。2005年至2009年,台湾地区乙醇胺的开工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闲置产能逐年增多。如果其闲置产能得以释放,台湾地区乙醇胺出口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2)岛内市场消费情况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9年,尽管产能和产量增长明显,但是台湾地区乙醇胺消费量却未呈现明显增长,在2008年以后再次下滑。2009年,台湾地区消费量为0.71万吨,仅占同期总产量的15.50%。以上表明,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台湾地区乙醇胺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根据现有材料,这种情形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3)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台湾地区乙醇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台湾地区乙醇胺出口数量为4.10万吨,占同期生产总量的89.62%。
以上分析表明,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台湾地区乙醇胺产能有所扩大,开工率下降,闲置产能增加。同时,台湾地区乙醇胺消费市场基本饱和,为消化剩余产能,台湾地区乙醇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长期居高不下。
3、对中国大陆出口
根据中国大陆海关统计,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台湾地区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出口数量上升主要是因为其产能产量扩大的原因。2009年,台湾地区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数量为2.88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113.33%。2009年台湾地区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数量占其总出口量的比例为70.24%,
根据中国大陆海关统计数据,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台湾地区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只是在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表明,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带动了乙醇胺主要生产原料环氧乙烷价格的大幅上调。倾销调查的结果表明,尽管台湾地区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价格有所上升,但是倾销调查期内仍存在倾销。
4、对第三国(地区)出口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倾销调查期内,台湾地区乙醇胺对第三国(地区)出口数量为1.11万吨,其中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出口的数量占同期出口总量的99.24%以上。上述事实表明,低价是其海外市场销售的一种通常价格策略。
上述调查表明,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台湾地区乙醇胺产能扩大,国内开工率下降导致闲置产能不断增加;台湾地区岛内乙醇胺市场需求萎缩,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同时,快速增长的中国大陆市场对国外生产商、出口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台湾地区乙醇胺对第三国(地区)的出口情况表明,低价出口是其消化剩余产能,解决岛内需求不足的一种策略。因此,如果终止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乙醇胺的反倾销措施,其对中国大陆的倾销可能继续。
(三)倾销调查结论。
上述调查表明,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的乙醇胺在倾销调查期内存在倾销。如果终止对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乙醇胺的反倾销措施,原产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倾销可能继续发生。
七、损害继续或再度发生的可能性
本案共有3家中国大陆生产者提交了《中国大陆生产者调查问卷答卷》。国外(地区)生产者/出口商仅有英力士美国有限公司和台湾东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提交了《国外(地区)生产者/出口商调查问卷答卷》,在产业损害调查过程中,没有其他国外(地区)生产者/出口商配合调查机关的期终复审调查。依据
《反倾销条例》第
二十一条和《
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第
三十三条的规定,调查机关根据已获得的相关证据材料和信息,对如果终止反倾销措施,中国大陆产业损害继续或再度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审查。
(一)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恢复情况。
根据原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及所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进口价格持续下降,严重抑制和压低了中国大陆产业产品销售价格。被调查产品大量低价进口造成中国大陆产业增长受到抑制,产量增幅明显下降,开工率低位徘徊并呈下降趋势;与进口被调查产品相比,中国大陆产业销售量萎缩,库存水平较高,市场份额维持在较低水平;就业人数减少,人均工资增长趋缓,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销售价格持续下降,现金净流量严重不足,投资收益为负数,产业亏损严重,投融资能力下降。中国大陆产业受到了实质性损害。
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被调查产品的低价进口,改善了中国大陆产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调查机关对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进行了调查。主要证据事实如下:
1、中国大陆表观消费量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同类产品表观消费量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9.67万吨、10.77万吨、13.14万吨和14.44万吨,2006年至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1.40%、22.05%和9.92%。2009年1-9月为11.95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5.17%。
2、中国大陆产业产能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产能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2.58万吨、2.58万吨、2.58万吨和4.14万吨,2005年至2007年产能保持平稳,2008年比上年增长60.66%。2009年1-9月为4.7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5.55%。
3、中国大陆产业产量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产量呈增长趋势。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1.19万吨、1.53万吨、1.76万吨和2.51万吨,2006年至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9.02%、15.08%和42.16%。2009年1-9月为2.7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3.39%。
4、中国大陆产业销售量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呈增长趋势。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1.22万吨、1.52万吨、1.80万吨和2.31万吨,2006年至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4.66%、18.18%和28.57%。2009年1-9月为3.0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