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重点实验室之间、重点实验室与涉农企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之间,建立联合运行机制。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原则上要与综合性实验室相对应,并接受综合性实验室的业务指导;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原则上与综合性实验室或专业(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相对应,并接受相关重点实验室的业务指导。
健全重点实验室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保障重点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健全和落实重点实验室主任责任制,切实发挥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作用。建立学术委员会,提高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加强道德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探索高效、多元化的运行与管理新模式,促进管理创新。
(四)建立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
完善重点实验室的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建立以对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支撑为依据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信息采集与评估监测系统,强化对重点实验室的科学评估与考核,确保重点实验室按任务和分工运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对于连续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在承担研究项目、运行经费上给予适度倾斜。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变化,适时对规划内容做出必要调整。
(五)加强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把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创新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实验室工作的重要任务和考核指标;优先支持杰出中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各类重大科研计划;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符合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评价制度,营造“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加速农业科技人才与科研团队的培养。
(六)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
扩大重点实验室对外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资源的共享能力。引导科研人员组织或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的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影响,提升国际合作的竞争力,使重点实验室成为国际合作的有效平台。
附表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与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布局
序号
|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名称
|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数量
|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数量
|
1
| 农业基因组学
| 0
| 0
|
2
| 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
| 3
| 28
|
3
| 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7
| 7
|
4
| 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6
| 4
|
5
| 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6
| 4
|
6
| 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2
| 8
|
7
|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2
| 4
|
8
| 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4
| 4
|
9
| 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4
| 7
|
10
| 园艺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
| 11
| 18
|
11
| 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
| 5
| 7
|
12
|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 12
| 6
|
13
| 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
| 6
| 8
|
14
| 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 15
| 30
|
15
| 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
| 7
| 8
|
16
| 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
| 5
| 4
|
17
| 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
| 4
| 6
|
18
| 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
| 5
| 5
|
19
| 农业环境
| 6
| 25
|
20
| 植物营养与肥料
| 5
| 10
|
21
| 耕地保育
| 6
| 30
|
22
| 作物高效用水
| 4
| 4
|
23
|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 4
| 4
|
24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 8
| 7
|
25
| 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
| 9
| 20
|
26
| 农产品质量安全
| 6
| 0
|
27
| 农产品加工
| 5
| 0
|
28
| 现代农业装备
| 5
| 5
|
29
| 农业信息技术
| 2
| 2
|
30
| 设施农业工程
| 4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