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类指导,着力突出科技抗灾指导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切实抓好战洪涝、抗干旱、控病虫、防早霜和寒露风工作,努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要因天、因地、因苗、因灾抓好秋粮作物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搭好丰收架子。
(一)战洪涝。努力抓好灾后恢复生产,大力促进受涝作物早发。一是疏通沟渠,抢排积水。坚持“高温烈日慢排水、阴雨天气排干水”的原则,雨后及时疏通围沟、腰沟和厢沟,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土壤湿度。二是洗苗扶苗,恢复生长。要做到边排水、边洗苗,早扶苗、早恢复;结合排水或泼水洗苗,清除烂叶、黄叶,并在退水后及时扶正植株。三是因地制宜,强化管理。受灾水田要加强肥水管理,追肥要快,养分要全,数量要足,起到养根护叶的作用;受灾旱地要及时中耕、培土,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保护根系,兼顾除草。四是补种改种,弥补损失。部分受灾水稻田可通过蓄留早季再生稻进行补救;绝收水田要抓紧做好早稻翻秋工作,尽量扩种晚稻,扩大水稻生产;绝收旱地可改种绿豆、青贮玉米、速生蔬菜等短生育期作物。
(二)抗干旱。夏秋两季是秋粮需水高峰期,也是伏旱、秋旱等“卡脖子旱”多发期,对秋粮生产影响较大,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早做好抗旱准备。一是足蓄水。要坚持抗洪和抗旱、排水和蓄水相结合,一手抓排水降渍,一手抓窖池、水塘蓄水,确保旱时有水用。二是巧用水。切实加强抗旱水源管理,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统筹安排抗旱用水;掌握秋粮需水临界期,根据土壤墒情,科学安排浇水时机。三是多节水。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努力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大力推广应用抗旱剂、保水剂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四是勤管理。加强秋粮田间管理,及时通过划锄中耕、秸秆覆盖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提高保墒效果。
(三)控病虫。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统防统治,压前控后,降低基数,努力将重大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重大病虫不暴发流行”的控害目标。一是南方稻区防治“三虫三病”。重点做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以及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力争关口前移,做到及时防治。二是东北华北防治“两虫一病”。东北等地区要重点抓好玉米螟防控,确保不发生大的危害,同时要密切关注稻瘟病发生情况,做好监测和防控工作;北方农牧区要重点加强土蝗防控,加大蝗虫迁移隔离带和保护带的处置力度。三是西北西南防治“三虫一病”。切实加大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等重大植物疫情,以及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力度,大力实施阻截防控和联防联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