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

  1.2 社会经济概况
  人口(数量、密度、构成、分布),行政区划变化沿革,产业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与预测。
  1.3 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
  根据充分满足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主体地质景观及其赋存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需要,说明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分析公园范围划定的合理性与管理的有效性。
  1.4 公园发展概况
  1.4.1 地质公园的名称、资格授予时间
  1.4.2 地质公园取得资格以前的地质研究程度与主要研究成果
  1.4.3 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期间的考察、规划等工作概况
  1.4.4 地质公园已完成的建设工作概况及已有的基本设施
  1.4.5 地质公园已有的管理机构及人才结构情况
  1.4.6 公园如与世界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相重叠或部分重叠,可简述其设立的基本情况

2 地质公园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


  根据地质公园主体地质遗迹景观的类型、特色与价值,围绕地质公园的基本任务并结合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战略,分析说明地质公园的发展战略(近、中、远)。并对地质公园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实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 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3.1 地质地貌景观概况
  描述区域地质、地貌景观概况及其演化历史。其中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与古生物、区域构造背景、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以及区域地质发展史。地貌包括地貌分区、主要地貌景观类型及其发展演变历史。
  3.2 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根据公园发育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分别进行描述。
  3.3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3.3.1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
  3.3.1.1 科学价值(包含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
  3.3.1.2 审美价值
  3.3.1.3 科普价值
  3.3.1.4 旅游开发价值
  3.3.2 地质遗迹景观综合价值等级评价
  通过和国内外同类型地质遗迹景观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公园内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综合价值级别。

4 其它景观资源评价

  4.1 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其它自然景观的类型与特征,评价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生态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4.2 人文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的类型与特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5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5.1 总体布局概述
  5.1.1 布局原则与方法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布局原则和方法。例如规模适中原则,完整性、连续性原则,有效保护原则,有利游客和方便管理原则,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有利社区福利改进原则等等。例如空间分析理论划界,群体意愿调查,利用地貌、地物以及行政区划划界,保证公园共享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等等方法。
  5.1.2 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
  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地形地物、水系、行政区划等的自然分布。
  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行政区等)的不同层次、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公园的空间结构。
  5.2 园区、景区
  5.2.1 园区或景区划分的依据
  5.2.2 园区或景区的分区说明
  各园区或景区的特征、性质的描述。
  5.3 功能区
  5.3.1 功能区划分的依据
  5.3.2 功能区的分区说明
  各功能区的功能性质、特征的描述。
  5.4 地质公园的勘界
  5.4.1 勘界的技术方案
  说明需要勘定的地质公园的各类边界,以及勘界的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与手段、精度要求、勘界数据与资料建库存档的办法。
  5.4.2 边界标识碑牌的设立
  列出需要设立的不同级别与类型的边界标识碑牌的数量与位置(列出拟建边界标识碑牌位置的地理坐标)。

6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

  6.1 地质遗迹保护区类型、级別与范围的划分
  根据保护对象的自然状况可分为点状,线状,面状类型;按科学价值珍稀程度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必须准确划定(其界线重要拐点要注明坐标);各级保护区要有明确的保护要求。
  6.2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
  将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景群、景点、景物划入保护区后,要对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现状、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保护方案。特级及一级保护对象要落实到人。

7 生态环境与其它景观的保护

  7.1 生态环境保护
  7.1.1 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对公园内的土壤、大气、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本底天然放射性剂量水平,水土流失情况,居民及旅客活动等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情况进行陈述和评价,并对生态环境影响做出预测。
  7.1.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对公园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7.2 自然灾害防治
  对公园范围内及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病虫害、极端气候灾害、游客安全事故等灾害的历史状况、发生背景与条件进行分析,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3 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说明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的现状,分析生物多样性与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4 人文景观保护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保护的现状,分析人文景观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保护措施,并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5 地质公园的环境容量
  7.5.1 环境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园区、景区、景点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7.5.2 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7.5.3 环境容量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6 地质公园的建筑容量
  7.6.1 建筑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建筑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7.6.2 公园建筑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7.6.3 环境建筑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8 地质公园科学研究

  8.1 课题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8.1.1 选题原则
  主要围绕资源、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率、保护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充分发掘公园的科学文化内涵并体现前瞻性、实用性原则。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